日前,美國福建同鄉會常務副主席劉薇回到福州,將其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等處征集的史料贈送給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長樂市人大常委會委員蔣濱建。其中,最珍貴的是明代《萬里海防圖》、清代《廣東全省海防圖》等閩臺海防珍貴史料掃描復制件,見證了明清的海防態勢。
據介紹,現藏于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萬里海防圖》紙本彩繪,(30×274 厘米)全圖涵蓋的地理范圍起自欽州安南界河,止遼東鴨綠江。描繪的地理對象是大明的“萬里海防”,即明朝全部的沿海區域。該圖詳盡展現了近500年前的廣州、香港、澳門、虎門、廣東全省的海防部署與閩省交界的防衛態勢。
該圖展現了明代萬里海岸的山川、府、州縣、衛、所、巡檢司、寨、港口及其他軍事設施。沿海地區,府(州、縣)與衛所同治一城的情況,也標注十分詳細。如福建的福寧州、衛、烽火寨、南日水寨、福建省城(左中右衛、福州府、候官縣、閩縣)、寧德、羅源、連江、定海所、長樂、梅花所、福清、萬安所、崇武所、泉州府、福全所、永寧衛、惠安、金門所、平海衛、田浦、陳坑、烈嶼、塔題的巡檢司、銅山所、詔安、漳浦等都的描繪都清晰可見。
據相關史料記載,明初倭寇開始侵擾中國東南沿海,為抗擊倭寇侵略,朝廷在沿海地區修建大量城堡,為所和烽堠。明朝前期,在沿海地區共衛所64個,守御千戶所95個,巡檢司733個,關口9個,城寨11個,營堡218個,墩266個,烽堠737個,在海防線上兵力最多時為50萬人。
福建師大歷史系教授盧建一認為,東南地區防務重心南移始于明朝,基本完成于清代前期。閩浙處于對倭戰爭最前線,東南海防建設關系明政權穩定與否,而《萬里海防圖》是東南防務重心南移的有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