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慶霖,莆田人,原莆田縣城郊公社下林小學教師。1972年底寫信上書毛主席,當時被稱為“反潮流”英雄。1979年,因牽涉“四人幫”反革命集團被判處無期徒刑。1994年8月提前出獄,2004年2月家中病逝。
因為寫給毛主席的一封信,他成為全國的風云人物,也因為這封信,讓他在凄慘落魄中度過晚年。這一切是命運的巧合,還是歷史的過錯?
李慶霖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默默無聞的小學教師,一夜之間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此后他一路平步青云進入仕途,但僅僅3年風光,就被判處無期徒刑鋃鐺入獄,出獄后在貧困中病逝。
在莆田市鳳凰山公園的西南角,有一處沿著山坡蜿蜒而建的文化長廊,這里的專欄收錄著莆田的歷代名人名事,其中一處刊有一封《寫給毛主席的信》。這封信寫于上世紀70年代,寫信人是原莆田縣城郊公社下林小學一名叫李慶霖的語文教師。在信中,他用了長達近兩千字的內容,向毛主席訴說了知青在上山下鄉后遇到的困境,促使中共對知青政策進行了全面調整。李慶霖的冒死上書“告御狀”,改變了全國千百萬知青的命運,同時也改變了李慶霖的一生。
20世紀60年代末,全國發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的指示,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舉國上下迅速掀起了一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李慶霖的大兒子李良模也在此時,被送到莆田貧困山區荻蘆公社水辦大隊插隊務農。
當時,知青每個月可以領到36斤口糧和8元生活費,除了其他一些額外開支由知青家長承擔外。這樣的待遇完全可以維持他們在山區的最低生活限度,然而僅過了11個月,補貼就停止了。自從知青們上山下鄉勞動以來,從沒被分配過一分錢,就連一年到頭努力干農活掙來的口糧也是份量極少,遠遠不能填飽肚子,當國家的供給斷絕以后,他們就只能在挨餓中干活。
有些知青為了盡快脫離苦海,倚仗家里的權勢很快就把自己調回了城里,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繼續留在鄉下挨餓受苦。看著孩子在山區不僅吃不飽飯,就連睡覺的地方都成問題,這讓身為家長的李慶霖,心里是又氣憤又難過。為了引起政府對知青生活問題的重視,李慶霖不斷地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但始終都毫無結果。在投訴無望的情況下,他動了給毛主席寫信“告御狀”的念頭。
1972年底,李慶霖在家中緊閉房門寫信,信中向毛主席直諫知青的生活困境和社會的不正之風。信的最后寫道:“我在呼天不應,叫地不靈的困難窘境中,只好大膽地冒昧地寫信來北京‘告御狀’了。”在當時,這的確是一個很大膽的舉動,尤其是在“文革”那樣的畸形時代,即使是向領導提個小意見、告個小狀,都有可能被造反分子扣上反革命的頭銜,更別說上書中央了。
1973年5月6日,歷經五個多月惴惴不安的日子,李慶霖寄出去的“告御狀”信終于有了回應。這一天,他激動地從郵遞員手中接過毛主席的親筆復信,他一遍又一遍地讀著信的內容:李慶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不久后,300元的匯款單也寄到了。這筆錢曾一直被李家分文不動的存在銀行中,直到晚年李慶霖貧病交加,實在無力負擔高昂的醫藥費時才被取出來。
毛主席給李慶霖的復信在莆田乃至全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據有關資料,中共中央曾以文件形式將毛主席和李慶霖之間的往返信件印發至全國,并按毛主席的指示,全面調整了知青的上山下鄉政策,極大地改善了知青的生活狀況,而小學教師李慶霖也因此成了家喻戶曉的“告御狀英雄”,甚至被四人幫鼓吹為“反潮流英雄”,開始得到各級領導的關心。
不久后,李慶霖入了黨,隨后又陸續被升為莆田縣革委會教育組副組長、莆田縣“知青辦”副主任、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國務院知識青年領導小組成員。據說,在李慶霖升職之后,帶頭把自己的次子李良雄送去上山下鄉。李慶霖在一路平步青云的同時,也得罪了不少當權派。
“父親雖然被升任過很多職位,但仍是需要掙工分的,他在升職后的工資待遇與在小學執教時的待遇沒有任何差別,只是多了一些頭銜而已”,李慶霖的大兒子李良模回憶說,“自從收到毛主席的復信后,父親常常被一些單位在開會時請到現場發言、作報告。當時四人幫在社會上很有勢力,人們在公開場合發表言論都得順著他們的調子走。”
1974年,逐漸高升的李慶霖在社會上的發言開始有了一定影響力,四人幫看到李的利用價值后,大力拉攏他在揪“民主派”、“走資派”的狂潮中作報告,鼓勵他進行“反潮流”。當時,李慶霖自己也把“反潮流”當成是擁護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革命行動。只可惜這是一場理由錯誤的革命,而李慶霖又只是一個完全不懂政治的小學教師,當命運把他推向席卷全國的“文革”斗爭時,也只能任由歷史將自己卷入政治旋渦。
1976年11月,在毛主席逝世、四人幫垮臺之后,李慶霖很快就遭到了隔離審查,1977年被正式逮捕入獄,被法院以“反革命罪”判處無期徒刑。1994年,被關押了17年多才提前出獄。
李慶霖遭到隔離審查后,妻子張秀珍不僅被開除了公職,甚至還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這件事雖然在后來得到了平反,但她被開除的公職直至去世時也沒有被恢復。當李出事后,女兒李良培1971年考入省體工大隊的事,被指為李濫用職權的結果。1979年,高考制度恢復后,李的兩個兒子準備報名參加高考,卻被以“反革命分子子女不予報考”的借口拒絕了。此事成為兄弟倆的終身遺憾。
李慶霖在政治仕途一帆風順的時候,沒有把大兒子李良模調回城里,而是讓他繼續留在荻蘆公社務農。1980年,當全公社的知青返回城里找工作之際,李良模一個人被留下繼續務農,直到兩年后才被安排回城。當時的李良模就像是一個燙手山芋,很多人不敢跟他沾上關系,跑了很多地方終于得到一個到仙游糖廠做工的機會,后來又被調到土地管理所負責后勤,一直工作到退休。
小兒子李良雄被送去上山下鄉后,曾因身邊無子女政策被安排到縣公安局工作,后來在李遭難時也被開除了。李良雄重新回到知青點后,知青辦不愿接收他的戶口,就連街道辦事處也不敢要他,無奈之下,他只好把戶口揣在兜里四處打短工,能做的也都是開山炸石一類的危險工作。
如今,李良模和李良培均已退休,李良雄任職在莆田四中,負責學校食堂的食品安全檢驗。兄弟倆現在依然住在居人巷的老屋中,這是李家唯一的房子,由于年代久遠,房梁已經被白蟻蛀空,幽暗的屋頂也出現了多處漏光。在李良雄房間里,屋頂有好幾處拳頭大的漏洞,為了不讓雨水打濕床鋪,他只好在蚊帳上方搭了兩塊木板,再放上兩個臉盆來接雨。收入不高,沒有錢請工人修補房頂,只好在平時天氣晴朗時,自己爬上屋頂把買來的瓦片一塊一塊地往上添。
在這座古老的房子里,隨處可見和毛主席相關的物品:掛在墻上的毛主席像、表在框中的毛主席詩詞、放在柜子上的毛主席作品,就連門上的對聯也與毛主席有關。據說,每次發現新版毛主席像,李慶霖都要托人買一張鑲在鏡框里,如今鑲在里面的已有一大疊。
“父親特別崇敬毛主席,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親眼見一見毛主席,去一趟毛主席紀念堂,可惜直到去世都沒能完成這個心愿,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李良雄對記者說。
1994年,李慶霖從關押所回到家后,沒有生活來源,只能靠政府發放的救濟金維持度日,生活非常困窘。再加上他同時患有老年帕金森、肺氣腫、氣管炎等多種疾病,每天都要吃藥,甚至有時還要住院,三個孩子為了給老人支付醫藥費,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錢,連李家最為珍貴的毛主席匯來的300元錢,也不得不從銀行取出來貼補醫藥費用。
2004年2月,再也付不起住院費的李家兄妹,只好把李慶霖從醫院轉移回家。沒想到剛過幾天,老人又發起燒來,李良模兄弟看著父親高燒昏迷不醒,急得只能去藥店買藥。當天凌晨,李慶霖還是帶著痛苦和遺憾離開了人世。
李慶霖去世后,一貧如洗的李家沒錢為老人送去火葬,更出不起錢去買墓地,最后在有關部門和莆田福山陵園幫助下,才得以免除火葬費用,并被特許以原價的三折購買墓地。
一個人的歷史是時代的縮影,一個人的不幸其實是社會的不幸。這是著名作家徐志耕對李慶霖一生的總結,也是刻在李慶霖墓碑后的一段話。
而今,李慶霖已經去世9年多,他的墓前,時常還會有一些來自山南海北的人過來探望。也許,知青們對李慶霖的惦念就如同擺放在老人墓前的塑料花一樣,永遠光鮮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