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文帝下落之謎堪稱中國“明史第一謎案”,在那場大火中神秘消失的建文帝最終下落何處?
究竟是自焚于宮中,逃亡到海外,亦或出家為僧?
600年來,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直到2008年寧德的系列考古發現。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孫、大明帝國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率兵直趨南京,將在位僅僅四年的侄兒朱允炆趕下了皇位。燕軍攻破京師的當天,皇宮中火海四起,建文帝神秘失蹤。
六百多年來,有人說他在宮中自焚而死;有人說他在心腹的幫助下,乘船逃亡到海外;也有人說他削發為僧,攜著皇爺爺朱元璋的御用袈裟,從皇宮密道逃了出來。數百年來,有關建文帝的去向眾說紛紜,但始終都無法提供有力的證據。
直到2008年,有關媒體相繼爆出消息:建文帝最終出亡福建閩東,而位于寧德市蕉城區的上金貝古墓就是建文帝陵寢!這個消息再次打破了史學界關于建文帝下落的爭論格局,引致眾多明史專家紛紛前往古墓考察研究。
在距離古墓不遠的寧德支提寺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件珍藏于寺中的五爪金龍袈裟,后經南京云錦研究所專家確認是明初宮廷御用的云錦稀世珍品,明史專家據此推斷,這件袈裟很可能是建文帝出亡時攜帶的朱元璋御用袈裟!此外,該寺還珍藏有明代木刻版圖《敕賜大支提山華藏萬壽寺山圖記》拓片,拓片內容顯示,鄭和曾于永樂五年親自送千尊鐵佛到支提寺,而鄭和南下正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據《明史·鄭和傳》記載,朱棣“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于是派遣心腹密臣鄭和南下出海尋找建文帝。
為了探明上金貝古墓是否系建文帝陵寢問題,寧德市專門成立了建文帝研究小組,對建文帝出亡閩東的情況進行探究。經過五年多考古查證,如今,越來越多的遺跡和史料的發現,終于形成了建文帝出亡閩東寧德的系列證據鏈。
鄭洽:建文帝陵寢守衛者
沿著八仙山盤山公路驅車而上,記者在建文帝研究小組組長王道亨的引領下,來到了位于金貝山半山腰處的上金貝村。這是一座風景如畫散發著濃郁生態氣息的畬族風情的寨子,經過近年來的大力建設,如今已蛻變成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走進村寨,穿過蜿蜒的葡萄長廊,再繞過一處立有“建文帝”雕像的休閑廣場,隱約可看到那座隱藏于山叢中的上金貝古墓。古墓在四周大樹的掩映下,顯得十分古樸悠遠。
王道亨介紹,這是一座墓塔混搭的奇特古墓,中國墓葬史上僅此一例。一般來說,僧人圓寂后只建塔不建墓,而這座古墓既有塔又有墓,可見墓主的身份亦僧亦俗。另外,墓塔上的蓮花座在明朝時只有皇家可以使用,塔的須彌座與墓前的龍刻構建都符合明朝的皇家規格。“綜合各種因素來看,墓主的身份與剃發為僧的建文帝十分相似。”
2008年8月,研究小組在古墓附近的金邶寺后院,發現一口井邊上刻有的“滄海”字樣,與墓塔碑文上的“滄海”相合,由此推測這可能是建文帝的親筆題刻。為了尋找建文帝的手跡,研究小組來到了曾與建文帝關系密切的浙江鄭義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雖然此行沒有找到建文帝的手跡,但卻無意間促成了一支建文帝從臣、鄭義門后裔的認祖歸宗之事。
浙江浦江鄭宅鎮鄭義門是一戶歷時長達七百五十多年,九世同居,同財共食的江南大家族,鼎盛時期家族人口多達三千余人,明太祖朱元璋賜名“江南第一家”。這個號稱“東方奇跡”的中國式大家庭,在每年正月的良辰吉日,都要敲響安置在鄭氏宗祠的大鐘。鐘聲敲了25下后,又復敲半下。這半下的鐘聲是鄭義門后裔為紀念其失蹤隱名的先祖而作。
據明人史仲彬《致身錄》記載,金川門之變當天,宮中著起一片大火,建文帝從密道逃出宮外,朝中有22位大臣隨之逃亡,時任翰林待詔的鄭洽就是其中一位。書中提到,建文帝在逃出宮后,曾隨鄭洽隱居在鄭義門的萬松嶺,被人告發時,為躲避朝廷的官兵搜捕,建文帝藏匿井中才躲過一劫。官兵退去后,鄭洽與建文帝從此不知所蹤。為避免家族遭遇不測,鄭義門從此不再將鄭洽之名列入宗譜。鄭氏子孫為紀念鄭洽隨帝出奔,敲鐘25下后復敲半下,延續至今。六百多年來,鄭氏家族一直在不斷地追尋八世祖鄭洽的下落。
2009年2月3日,鄭義門宗親會會長鄭隆喜一行來到寧德上金貝古墓山腳下的鄭岐村考察。驚奇地發現建于明朝初年的鄭岐村始祖名叫鄭岐,又名鄭三合。可見,鄭歧村始祖的名字與鄭義門鄭洽之名暗合。不僅如此,鄭隆喜還發現,鄭岐村當地的古民居、鄭宅井等各種建筑的風格、布局與鄭義門十分相似,除此之外,老村也保留著許多與鄭義門一樣的風俗。
在鄭歧村的鄰村濂坑村,世代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永樂年間,村里有一位名叫王進的王姓始祖,與剛到此地的鄭三合極為交好。后來村里有一戶人家把女兒嫁給了鄭三合的兒子,成親那天,一位住在山上金邶寺的高僧過來喝喜酒,鄭三合很尊敬地稱他為“師父”,自稱“弟子”。金邶寺的高僧圓寂之后,鄭三合舉家遷址鄰村。搬遷之前,他告訴好友王進自己不叫鄭三合,而叫鄭洽,已經圓寂的那位高僧其實是皇帝,搬到鄰村是為了給葬在山上的皇帝守陵。
種種巧妙的暗合,讓鄭隆喜初步推斷,鄭歧村的始祖就是鄭洽!但認祖歸宗對中國人來說是一件關系血脈的宗族大事,不能只靠感官進行判斷,為了找出確切的證據,鄭岐村與鄭義門的宗親前后7次往返互動考查。經過一年多的反復核實,雙方確認鄭岐村祖公就是鄭義門八世祖鄭洽,鄭義門決定將鄭岐村宗親補入鄭氏宗譜。
2010年3月22日,鄭義門文史研究會、鄭義門鄭氏宗親會和鄭岐村鄭氏宗親會三方舉行了簽字確認儀式,相隔600多年的裔孫終于重歸宗門。
后來,研究人員又先后在古田發現了建文帝從臣杜華泗及其后人、在霞浦發現建文帝舊臣卓敬后人。
雪峰寺高僧護主
明朝初年,閩東地區的寺廟分布密度極高,佛教界基本上被佛教主流禪宗臨濟宗所壟斷。當時臨濟宗的掌門人是溥洽,也是建文帝的主錄僧,朱棣稱帝后,聽聞他知道建文帝的下落,隨即把他囚禁了起來。
王道亨說,建文帝選擇出亡至福建的可能性很大,因為大量分布在這里的臨濟宗是他的“鐵桿粉絲”,能夠為他提供理想的保護場所。更重要的是,這里有一位曾任職福州雪峰寺、泉州開元寺主持的臨濟宗高僧潔庵禪師,相比被朱棣囚禁的溥洽來說,他才是建文帝的“保護神”。
潔庵禪師從小在寧德三峰寺(今蕉城區洋中鎮境內)、安仁寺(今蕉城區石后鄉境內)出家,后來到南京參加僧人考試后,拜靈谷寺慧明禪師(福建福鼎人)為師,潔庵師徒與朱元璋私交甚厚。洪武晚期,朱元璋召見潔庵禪師,欽命他為泉州開元寺主持,由大明皇帝親自委任一個寺廟的主持,這在明朝是絕無僅有的。
永樂元年年底,潔庵禪師突然離開泉州,到福州雪峰寺出任主持。據《罪惟錄》記載:永樂十一年,已經三下西洋的鄭和在福州的雪峰寺遇到了建文帝,哭著跪拜于地。此時,建文帝小聲囑托鄭和幫他舉兵反攻朱棣,但鄭和哭著說自己不可以這樣做,隨后便離開了雪峰寺。而當時藏匿建文帝的雪峰寺的主持正是潔庵禪師。
永樂十六年后,潔庵禪師從雪峰寺神秘“消失”,下落不明。同年,朱棣把已囚禁十幾年的溥洽放了出來。
據馬渭源專著《破解600年第一謎案——建文帝最終出亡福建寧德》解釋:胡濙作為朱棣的親信,為人極有城府,不該說的事情他絕對不會提。事實上,南京靈谷寺沒有潔庵禪師的塔陵,就說明胡濙碑文中關于潔庵歸老靈谷寺的說法根本不可信。實際上,潔庵是被朱棣抓到北京進行審查,但忠于君主的潔庵拒不承認自己隱藏建文帝,朱棣迫于潔庵在佛教界的威望,只好將他軟禁,直至宣德年間才被放出。
書中進一步解釋:為人心狠手辣的朱棣之所以能夠放過溥洽,原因就是他已經找到了真正保護建文帝的人——潔庵禪師,因此才會接著又把潔庵軟禁起來,嚴加審問。至于胡濙在雪峰寺的作假行為,其真正目的是在為朱棣善后:假作碑文既能對雪峰寺起到震懾作用,又能混淆視聽,讓世人無法查證潔庵與建文帝的關系,以免被人知道建文帝曾經隱藏在雪峰寺,真可謂一舉多得。
毀寺斷史疑云
在建文帝研究小組提供的資料中,記者看到了很多在永樂年間被朱棣派兵摧毀的寺廟遺跡:散落在荒草中的石柱石鼓,翻倒于地的飲馬槽,就連曾經被稱為“寧川五大禪林”的寧德香積寺,如今也已是滿目瘡痍,破敗不堪。明朝永樂年間,由浙南地區到閩東地區的古官道兩側,一共還三十多座寺廟被毀,大批僧人被殺。
當時蕉城區瑞跡寺,僧兵與前來圍剿的官兵血戰,大量尸骸埋于該寺的放生池下,后來,為了安撫冤魂,寺廟住持在池中打下九根梅花樁,以鎮邪氣。龜山寺被官兵夷為平地,三百多名和尚被押至田陽垱集體砍頭,其狀慘不忍睹。
隨后,周寧縣鳳山九百多名和尚一夜之間突然不見,至今仍是千古之謎。霞浦縣大報恩寺99名和尚同樣集體神秘遇難。
記者來到金邶寺的時候,已是傍晚時分,而寺廟中的香客卻依然絡繹不絕。王道亨指著這座位于深山叢林中的金邶寺說,那些曾經被朝廷催毀的寺廟存在很多相同點:都是在同一時間(永樂年間),于相似的地點(幾乎以金邶寺為圓心的周邊地區古官道兩側),以相同的原因(寺廟僧人行為不軌,在寺內挖坑道,建密室,坑害良家婦女)被毀。造成永樂當朝在閩東地區大肆毀寺屠僧的原因,很可能是朱棣通過大量的暗查后,已經察覺到建文帝逃到閩東出家為僧,所以才會把那些知而不報或藏匿過建文帝的寺廟進行摧毀。
為了對建文帝出亡閩東寺廟的情況進行考證,研究人員翻查了寧德明史的地方志書,然而明嘉靖版和明萬歷版《福寧州志》及明萬歷版《寧德縣志》卻都神秘缺失了《寺觀卷》,不僅如此,寧德地區的明史還存有很多內容殘缺現象:自明初以來,寧德縣出了不少進士舉人,但除了今天能看到嘉靖版《寧德縣志》與萬歷版《寧德縣志》以外,之前的縣志一本也看不到,只留下一本《峬源鄉志》,而嘉靖版與萬歷版《寧德縣志》在當地均無藏本,都是從浙江復制翻拍回來,州志也是如此。
“建文帝出亡閩東”說是眾多有關建文帝下落的說法中最新興起的一支,其提供的史料與物證也是最充分的,但由于這些證據無法直接證明建文帝最終出亡閩東,而能夠直接證明建文帝下落的證據又都已被朱棣銷毀,因此,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對“建文帝出亡閩東”一說存有質疑態度。
寧德市政協主席鄭民生告訴記者,在寧德地方縣志中,當時的歷任知縣共有一百九十多人,都有名有姓,記載十分詳實,卻唯獨永樂初年間的三任知縣有姓沒名,以“姚某”、“李某”、“包某”的形式記載至今。
當時,朱棣雖已得到皇位,但侄兒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他的一塊心病,為了抹去自己篡奪皇位的心理陰影,他不僅派人到各地暗查建文帝的下落,還大肆修改史書,抹去了大量有關建文帝的關鍵史料,從而造成了這一段歷史的歪曲與空白。
王道亨分析說,種種跡象說明閩東地區的地方志書,曾被朝廷列為禁書,嚴謹存放與流行,且很可能遭到連續性的銷毀,原因就是這些地方志書極易暴露建文帝在閩東寧德的行蹤,因此才導致了閩東地區出現大量明史不詳甚至斷史的現象。
建文帝失蹤的六百多年來,人們一直在不斷地爭論他的下落,有人說他逃至湘潭,有人說他逃至西南,有人說他逃至蘇州,甚至連法國球星里貝里都說自己是建文帝的后裔,各種關于建文帝下落的說法都像是煞有其事,但誰也拿不出有力的證據來說服他人,甚至有的說法在自成一家后,由于證據不足,從此便再無下文。
目前,建文帝研究小組除了已公布于各大媒體的諸多物證與史料證據外,還掌握著近百條線索可供挖掘與探查,隨著研究和考證的進一步深入,到時可能還會有驚人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