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輝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風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結(jié)成了堅固的圍屏。”這首著名的《延安頌》,從1938年起在延安一直唱到今天,仍深受人們的喜愛。
莫耶(1918~1986),原名陳淑媛、陳爰,安溪縣崇善里東溪鄉(xiāng)人。我國著名女作家,著名歌曲《延安頌》作者。
莫耶自小就頗有才情,在讀中學時就在《廈門日報》和上海《女子月刊》發(fā)表詩歌、小說、劇本,她的創(chuàng)作題材相當廣泛,內(nèi)容多以宣揚婦女解放為主,一度擔任過《女子月刊》的主編。
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她與戲劇作家左明組織了“上海救亡演劇第五隊”。同年10月,正值19歲花樣年華的她隨抗日救亡演劇第五隊到達延安,這是從淪陷區(qū)及大后方到延安的第一個文藝團體。從這時候起,她更名莫耶,意寓《搜神記》及魯迅先生小說《鑄劍》中那鋒利的寶劍名——莫邪。
1938年的夏天,一個炎熱的午后,暑氣還未從大地上蒸發(fā)開去,“魯迅藝術文學院”的同學們剛在城內(nèi)開完大會,相攜著出了北城門。莫耶爬上半山坡,望著出城的同學與戰(zhàn)友們青春的臉龐,耳邊回響著傳遍山崗野嶺的嘹亮的歌聲,心中好似有萬馬奔騰而過,燃起了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當時,音樂系同學鄭律成正站在她的身邊,看著莫耶激動的樣子,就說:“給我寫個歌詞吧!”思如泉涌的莫耶幾乎是一氣呵成,在她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一口氣寫下了一首后來被廣為傳頌的《延安頌》歌詞。幾天以后,《延安頌》就迎來了它的處女秀,它成了一次延安晚會的第一個曲目。一曲唱畢,場內(nèi)響起經(jīng)久不衰的掌聲。
這首氣勢磅礴的頌歌,如同集結(jié)號般響徹云霄。千千萬萬年輕人在它的感召之下,如同朝圣一般,爭先恐后地來到了延安。
因為《延安頌》一舉成名的莫耶,此時依舊筆耕不輟。《麗萍的煩惱》寫出了娜拉出走后又被迫回到家庭的實況,與丁玲的雜文《三八節(jié)有感》相互呼應,一石激起千層浪。贊揚與反對聲并存,該部作品慘遭封殺,莫耶也因此受到了牽連。
1979年,籠罩在莫耶身上的長年冤案得到徹底平反。年過花甲的她出任甘肅省文聯(lián)副主席,重新拿起擱置多年的筆,一心傾注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多部回憶往昔革命生涯的作品得以面世。
1986年5月7日5時56分,莫耶喃喃地吟唱著《延安頌》中,走完自己人生最后旅程的,終年68歲。《保衛(wèi)延安》的作者杜鵬程說:“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說。”
莫邪在自傳體長篇小說《信念》的《自序》中寫道:“作為一個共產(chǎn)黨員,進入暮年時期,時間愈少,愈感到珍貴。總希望一息尚存,就要有一分熱,就要發(fā)一分光。”
這是莫耶的肺腑之言,她如同莫邪劍一樣,拔劍出鞘就有凌冽冷光,收劍入鞘就把世間功名看淡。她雖然沒有馳騁疆場,在槍林彈雨中揮刀前進;但她用如“寶劍”般鋒利的筆桿子,同樣為我們斬出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