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建興,南平人,1952年出生,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恢復與挖掘了我國宋代建窯燒造技藝。
恢復一門失傳千年的工藝,需要付出無數的辛酸。傳播一項底蘊深厚的工藝品,又需要怎樣的吸引力?為了傳承,孫建興用四十年解答了心中疑問。
建盞產自建窯(我國著名的古窖之一),是宋朝時興盛起來的傳統工藝,燒制之難,眾人皆知。其以風格獨特的黑釉茶盞而著稱于世。建盞外形端莊,顏色深沉、釉面花色千變萬化,亦幻亦真,宋時為皇家御用茶具,士大夫斗茶珍品,常為文人雅客詠頌對象。
然而,自元以來建盞工藝技術湮沒,至今失傳近千年。正當世人扼腕嘆息之際,孫建興出現了。他滿懷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揭開了千年古窯建盞的神秘面紗,再現了建窖建盞的藝術魅力。
40年前,20歲的孫建興帶著對傳統工藝的熱愛,拜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教授洪樹德為師,在德化紅旗瓷廠學習陶瓷原料配方,雕塑和燒制工藝。
那時,他初出茅廬,對老師所教,樣樣好奇,對精致成品,愛不釋手,學習起來,總比別人快一拍。陶瓷工藝的精深,讓上進好學的孫建興產生了繼續深造的念頭,進西北輕工業學院(現為陜西科技大學)念大學。然而大學四年練就他一身才能,該何處施展?
1980年,國家發出“恢復失傳近千年的建窯燒制工藝”的要求,組建“建窯兔毫釉”恢復科研小組,孫建興施展的機會來了。作為項目組主力之一, 那兩年來,為調制兔毫建盞配方,他們潛心鉆研,日夜攻關,試驗,失敗,如此往復,試測了1000多次。
1981年3月,建窯兔毫釉成功恢復,引來了五十多位知名專家及學者的鑒定。不論是釉色、紋理,還是胎骨、造型,仿若真品再現。然而,正當項目組為重獲“真經”歡欣雀躍時,不得不被迫解散。原因是市場冷清,研制成本過高,入不敷出。
解散了團隊,卻激發了孫建興繼續探索建盞藝術的堅定決心。隨后,孫建興被調往建陽地區,繼續探索和完善建盞燒制技藝。兩年前的兔毫釉研制,雖初獲“戰功”,卻顯青澀,建窯建盞整條制作流程的恢復仍待攻克。
建盞之名貴,在于燒制的困難,燒制過程中,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燒制中必須讀懂“火”的藝術。
漸漸地,孫建興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探索出一道獨門釉方和特殊的燒制技藝,燒制出兔毫釉中最名貴的建盞“異毫盞”。兩年之后,孫建興燒制出銀油滴、金油滴,又燒出了星盞、鷓鴣斑。
建盞中屬異毫盞、油滴盞和曜變盞最名貴。曜變盞燒制難度最高,成功率只幾千萬分之一,產生于瞬間,成品獨一無二,與油滴盞比要難上千倍。孫建興回憶說,已經不記得嘗試了多少次失敗,只記得每次滿懷希望燒制換來的總是失望。
一晃二十年,成功仍不見曙光。就在孫建興幾近泄氣的時候,有一天在燒制木葉盞時,釉面突然出現了神秘的藍色光暈圈,時而黑夜中閃爍的星辰之光,時而反射出攝人心魄的冥冥幽光,孫建興很驚喜,苦苦研制二十年的曜變盞,在無意間居然成功了。
成功的喜悅之后,孫建興也有自己的擔憂,他擔心自己手上恢復的千年建窯建盞工藝再次失傳,更擔憂自己研制的獨門釉方和燒制技藝無人傳承。
他把目光投向女兒孫莉身上。他對女兒的要求近乎苛求,學習日本茶道、宋代建窯文化、建窯管理,傳統工藝技術,凡與建窯建盞關聯,無一遺漏。
孫莉自小就表現出對傳統工藝技術的強烈興趣。女兒整天穿梭在粉末紛飛,氣溫高漲的窯里窯外,像男兒一般,不怕苦累。令孫建興感到欣慰的是,十年過去了,孫莉在父親教導下,研制出不少建盞之最。
早在1986年,一位日本人在中國古陶瓷科學技術研討會認識孫建興,見識了他的建盞,從此揭開了日本市場的序幕。2003年,一位日本陶藝商人向孫莉訂了孫建興燒制的建盞作品,回國展覽銷售,引來了日本媒體的專程報道。
日本媒體的“建盞風”很快吹到了韓國。韓國KBS國家電視臺專程找孫建興拍攝了用龍窯柴燒建盞的全過程,制作了名為《陶瓷之路》的紀錄片。
2010年,孫建興燒制的建盞作品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成就一份事業要有非常的毅力,而堅持一項失傳千年工藝的傳承和傳播,更需要有非常的恒心。四十年,孜孜不倦,孫建興說:“我為建盞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