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滿月酒、喬遷新居……臨近年底,各種酒宴紛紛來襲,紅色請柬滿天飛。收到親朋好友的賀報,本應是一件開心的事,可如今,請柬的數量越來越多,隨禮“基礎價”也逐年水漲船高。荷包早已撐不住,一張張請柬變身“紅色炸彈”,“份子錢”也成了一種“甜蜜”的負擔,表面上熱鬧喜慶,實際上卻是越來越重的經濟壓力和精神負擔。
面對扎堆而來的請柬,已婚人士咬牙掏紅包“還債”,而對于剛工作不久的未婚青年來說,更是“過節如過關”。“一個月收到6張喜帖,一張帖至少包500塊,還有一個朋友孩子滿月,一個月的工資都不夠應付這些人情。”就職于福州某傳媒公司的林小姐說。
收喜帖的頭疼,發喜帖的也有苦衷。“份子錢”行情看漲,婚宴的標準也在提升,形成了一種你追我趕的攀比之風,當然,這其中與中國傳統的“面子文化”脫不了干系。婚禮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一項“面子工程”,不少人容易“為情所困”。新人為了還情,不得不請一些關系疏遠的人參加婚宴,十幾桌至幾十桌酒席,加上煙酒茶糖,算下來,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如果不收禮錢,讓舉辦婚禮的新人情何以堪,難道剛結婚就破產嗎?
當然,也不排除某些人就打著收“份子錢”的小算盤,巧立名目亂派帖,連10多年都沒聯系的點頭之交也不放過。熱熱鬧鬧喝完喜酒,本以為能松一口氣了,殊不知之后還有孩子滿月、孩子上學、孩子升學、考研出國等“大殺器”在不遠的未來等著呢!
中國人凡事講究一個禮儀,禮尚往來是古已有之,隨份子就是體現之一。接到請柬的人即使不想或者不能參加,一般也要送上一份紅包代表心意。不送不足以表達感情,送多了荷包實在招架不住,如此糾結的心態近年來愈發明顯。當然也有人說,有送紅包的時候自然就有收紅包的時候,一進一出似乎也虧不了多少。可是,收支數目可能平衡,但這卻將喜宴異化成了一本本“人情債”,原本的祝福功能不斷弱化,這可不是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初衷。
人們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主義大行其道是造成“辦大宴送大禮”現象的最主要的原因。“禮輕情意重”的時代似乎早已一去不復返了,現如今變成了“禮多人不怪,禮重不壓身”。本應淳樸的民俗和節日文化在現實的功利和庸俗面前顯得越來越不堪一擊。如何改變?
雖然賀禮相送自古有之,但講究的是“情”而不是“禮”,重在情感溝通而不是偏于物質浮華。量入為出,量力而行,回歸到文明節儉禮尚往來的本源上來。別讓喜慶成為負擔,別讓“紅色炸彈”炸沒了好心情,湊份子吃頓飯,千萬別傷了荷包,更傷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