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莉
目前,葫蘆島市沿261公里海岸線構筑了“一線十三區”沿海經濟帶。遼寧東戴河新區、前所現代生態農業園區、興城臨海產業園、覺華島旅游度假區、北港工業區、葫蘆島高新區、龍灣中央商務區、龍港海洋工程工業區、打漁山泵業園、建昌食品產業園、八家子經濟開發區、楊家杖子經濟開發區、南票循環工業園區等13個園區都分別明確了主題概念,已成為葫蘆島市對外開放先導區和特色產業聚集區。
一、“一線十三區”戰略提出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意義
一是有利于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構筑”一線十三區”沿海經濟帶,可以充分利用港口優勢,擺布船舶制造業、高加工度原材料工業、現代服務業等重大產業項目,發展臨港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競爭能力。
二是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充分利用沿海岸線、土地等資源優勢,有效地開發廢棄鹽田、鹽堿地和荒灘,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快構建和諧葫蘆島進程。
三是有利于推進縣域經濟協調發展。通過沿海地區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沿海各縣(市)、區間的經濟合作,推進縣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沿海和腹地良性互動,加快全市經濟一體化進程。
二、“一線十三區”開發開放的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戰略目標
“十二五”期間,葫蘆島市要在261 公里的海岸線上,優化空間布局,加速13 個主題概念產業園區建設,實現企業園區化、產業集群化,構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戰場。
葫蘆島經濟開發區建設新興裝備制造和新型原材料基地,力爭2015 年總產值達到500 億元;海洋工程園區建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和船舶修造產業基地,力爭2015年總產值達到200 億元;打漁山工業園區建設集產、學、研、銷于一體的泵業基地,力爭2015年總產值達到200 億元;葫蘆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中國北方聚氨醋產業基地,力爭2015年總產值達到300 億元;龍灣中央商務區打造集商務會展、康體休閑、旅游度假為一體的海洋、生態型中央商務區;興城臨海產業區建設以新型建材、機械制造、針織服裝等產業為主的綜合性生態型產業園區,力爭2015 年總產值達到200 億元;綏中濱海經濟區建設“海岸中關村、生態新城區”,重點打造數字技術產業基地,發展文化、生態旅游產業,力爭2015 年總產值達到500 億元;覺華島旅游度假區建設集旅游度假、商務會展、康體養生、宗教文化于一體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中國北方生態旅游島、中國北方佛島,“十二五”期間,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完成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旅游經濟;楊家杖子經濟開發區大力發展生物化工產業,打造以鉑為主的新型材料工業區和資源型礦區經濟轉型示范區,力爭2015 年總產值達到100 億元,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八家子經濟開發區以有色金屬、非金屬礦采、選、深加工及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為主導產業,建設“中國北方鑄造基地”,力爭2015 年總產值達到100 億元;南票煤炭工業區重點推進經濟轉型,依托劣質煤及煤殲石等資源開發,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建設煤電建材循環經濟園區,力爭2015 年總產值達到100 億元;建昌工業園區打造東北最大的肉食品、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力爭2015 年總產值達到200 億元;前所現代化生態園區建設集科研開發、產業孵化、龍頭帶動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北方果樹科技示范園、集觀光旅游、休閑采摘、生態養老于一體的現代代生態農業園區。
總之,到“十二五”末期,要把”一線十三區”沿海經濟帶建設成為特色突出、競爭力強、國內一流的臨港產業集聚帶、改革創新的先行區、對外開放的先導區、投資興業的首選區、和諧宜居的新城區,形成沿海與腹地互為支撐、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二)主要任務
一是港口建設為龍頭,提升整體服務功能。整合港口資源,加快港口建設,完善港口布局,努力建設以葫蘆島新港為中心,以其它港口為輔助,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結構優化、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的港口群;建設現代化港口基礎設施體系、立體化綜合運輸體系、綜合性服務體系和產業支撐體系。
二是以產業集群建設為支撐,強化區域競爭力。重點發展船舶、石化、冶金、能源、制藥等臨港工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休閑農業等現代農業,港口物流、金融、中介、旅游等現代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設技術水平高、集聚能力強、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沿海產業聚集帶。
三是以園區建設為抓手,構筑對外開放先導區。園區建設要加強規劃引導,向主導產業明確、關聯企業集聚、綜合配套能力較為完備的方向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集聚創新資源,向創新型工業園區方向發展;發展現代船舶制造業、高加工度原材料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服務業,向多功能產業園區方向發展。
三、“一線十三區”戰略實施的主要原則和路徑選擇
(一)主要原則
一是堅持產業集聚、特色突出的原則。要按照產業集群的理念,每個園區都要搞好產業布局,合理確定功能定位和主導產業,強化企業和項目的技術創新,形成技術水平較高、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目前, 13個主題概念園區生龍活虎,數字技術產業、聚氨酯、泳裝等10大產業集群昂起龍頭,相依相生的沿海新城日新月異。
二是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要優化配置資源,既不能單靠政府的推動而忽視市場調節、違背市場規律,也不能僅依賴市場調節而忽視政府的引導,使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處于短期行為和無序競爭狀態。
三是堅持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原則。要堅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把臨港工業、沿海經濟與腹地經濟有效銜接,推動沿海、近海地區與腹地形成優勢互補、互為支撐、良性互動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四是堅持保護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的方針,實行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強資源保護區、生態功能區和城市環境的綜合整治,促進經濟與資源、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二)路徑選擇
首先,加快體制機制創新。要改革園區管理體制,園區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應賦予其市級政府的經濟管理權限和相關的行政管理職能,推進園區機制創新,全面推進園區經營事務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拓寬融資渠道,促進園區投資主體多元化。
其次,狠抓政策落實。切實用足、用好、用活國家、省各項優惠政策,著重落實《遼寧省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落實好葫蘆島市制定的相關優惠政策;不斷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在招商引資、人才引進、項目貼息、金融服務和稅收優惠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政策,合理開發利用沿海經濟帶建設用地。
再次,加強軟環境建設。一是加大案件查處力度和責任追究力度,對發生案件的部門,依據考核制度嚴肅處理;二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范政務行為,簡化辦事程序和辦事環節,提高涉外服務水平,規范各類稅費征管,促進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與國際接軌;三是增強主動服務意識,建立重大項目綠色通道,實行外商投資重大項目聯席會議協調制度,創造濃厚的親商、安商的和諧氛圍;四是加大社會監督的力度,新聞部門要充分發揮輿論監督職能作用,政法機關要維護好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切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神圣職責,維護司法公正。
最后, 創新人才選用機制。沿海經濟發展,最終要依靠人才和科技來支撐和推進,要進一步改革束縛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體制弊端,大力吸引各類人才,為沿海經濟帶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一是面向海內外公開選拔園區緊缺人才,園區外經外貿、招商引資等崗位可考慮試行聘用公務員制度,對特殊崗位、特殊需要的人才實行特崗特薪;二是加強對園區現有高技能人才和實用人才的培養,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制度,實行干部掛職鍛煉、進修制度,創辦高校實習基地,使園區人才可持續發展;三是建立園區人才數據庫,搭建快捷高效的人才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