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貞 謝絢
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新一屆中央政府也視新型城鎮化為未來中國發展的最大潛力所在,著力打造以新型城鎮化為首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桃源縣近年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的重大戰略部署,進一步統一認識、振奮精神,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開創了縣域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局面。
一、桃源縣城鎮化建設的現狀
一是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十一五”期間,桃源縣城鎮化率從“十五”期末的27.1%提高到31.2%,年均增長0.82個百分點;2012年全縣城鎮化率達到35%,比2010年提高3.8個百分點。二是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不斷提高。城市道路、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公用基礎設施加速建設,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明顯改善,城鎮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三是城鎮體系逐步完善。縣城的核心增長極作用進一步發揮,陬市、漆河、茶庵鋪、盤塘等重點鎮的實力明顯增強,三陽港、龍潭、觀音寺等中心集鎮加快發展。四是城鎮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房地產市場有序發展,完成了100萬平方米的商品房開發。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城鎮棚戶區改造成效顯著,建筑總面積達到6萬平方米。縣城綠化覆蓋率達37%,綠地率達33.3%;成功創建國家級衛生縣城,馬鬃嶺、沙坪等6個鄉鎮創建成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漆河、青林等13個鄉鎮創建成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
二、桃源縣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現實意義
(一)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是順應當前形勢,鞏固既有基礎的現實需要。從城鎮發展規律看,未來5-10年,桃源縣城鎮化將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從當前宏觀政策看,中央堅持把推進城鎮化作為擴內需、穩增長的戰略重點,努力消除制約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加大對中小城市特別是縣城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而且桃源縣已經進入武陵山經濟協作區和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國家、省里將會在財政、稅收、金融、產業、土地上給予更多支持,為桃源縣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
(二)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拉動投資需求,加快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據測算,全縣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以吸納1萬名農村人口進城,增加1個億的消費需求,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以上。2012年桃源縣農民人均消費支出為7683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6910元,城鎮人均消費是農村的2倍多,表明由鄉進城消費將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三)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應對當前局面,破除發展瓶頸的迫切要求。從2012年的一二三產業比例數據來看,桃源縣是28.9∶36.7∶34.4,二三產業的發展都滯后于全國、省市,產業結構不合理;同時2012年,桃源城鎮化率僅為35%和全國52.6%、省46.5%、市43%的水平相比,桃源縣分別落后17.6個百分點、11.5個百分點、8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嚴重偏低;此外2012年,全縣公共財政總收入為11億,增速為28.6%,而國、地兩稅的增長率分別為12.44%、13.91%,遠低于總收入的增速,而據統計,我縣在房地產開發過程中,政府收益占到總銷售收入的40%左右,其中稅收在17%左右。桃源近三年來通過推動城鎮發展,拉動土地升值,開展城市經營,土地收益分別達到1.2億元、1.7億元、2.37億元,極大地彌補了財政實力偏弱的困境。特別是今年財稅雙過半任務為7.5億元,占到全年任務的62%,而目前桃源縣的稅收收入才達到4.29億元。因此,桃源迫切需要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來應對當前局面、破除發展瓶頸。
三、桃源縣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探索
(一)破解資金來源難題
實行了城市資源資本化。土地資源是城市最大的國有資產,充分利用城市土地經營,以土地價值推動城鎮發展。加大了土地儲備力度,按照土地收儲“25852”戰略,國土部門對全縣的閑置土地進行了“地毯式”的清查摸底,該收回的堅決收回,該置換的盡快置換,對一時還不具備收儲條件的規劃區內土地,通過規劃實施紅線收儲,嚴加控制,確保2000畝土地實體儲備不動搖。
實行了投資主體多樣化。按照“城投融資、社會注資、財政引資”的方式,實行多渠道籌集資金,確保城鎮建設順利推進。桃源縣通過做大資本金,增加抵押物,成立集團公司等形式,開辟融資渠道,滿足融資條件,確保每年融資5個億以上。
實行了開發方式市場化。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經營、誰受益”的模式,把城鎮項目作為產品來經營,建立充分競爭、有序的市場,開放一切可以開放的領域,允許各類資本形式進入城市建設事業,形成城市建設多元投資、多家經營、平等競爭的發展格局,不斷提高城市建設的市場化程度。
(二)提升城鎮規劃水平
注重質量,實現高水平謀劃。本著對城市負責、對歷史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堅持“政府主導、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要求,突出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和人文性,盡可能地為后人少留遺憾。
注重統籌,實現全覆蓋編制。著力構建“以縣城總體規劃為核心,專項規劃為支撐,控制性詳規為依據”的規劃體系,為產業布局、區域擴展和空間資源的利用奠定良好基礎。抓好規劃銜接,綜合考慮產業格局、城鄉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努力做到城鄉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產業規劃的有機銜接,實現“三規合一”。
注重執行,實現規范化實施。堅決執行“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管理一個法”,對未經審批或不執行規劃的違法、違章行為,堅決依法處理到位,確保城市規劃的有效實施。建立以城市總規和控規為法定依據的建設工程規劃管理機制,嚴格規范用地性質和容積率,切實維護規劃的法定性、權威性和嚴肅性。
(三)突出現代產業支撐
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強縣”戰略。按照“企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大戶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思路,把省級工業集中區作為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的重要載體,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建材、電力能源、機械制造、紡織等優勢支柱產業,著力抓好項目推進,推動園區與城區互動對接,不斷壯大城市經濟實力。
始終突出現代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快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先支持發展帶動農業產業鏈延伸、傳統產業改造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項目,積極培育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面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加快城市現代服務業發展。充分發揮服務業擴大就業容量、優化經濟結構、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作用,積極引進一批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和大型連鎖企業集團,提高物流、金融、商貿、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的比重,為城鎮化發展提供持久的后續力量。
(四)打造科學城鎮體系
優先推動縣城發展。目前桃源縣城建設的重點就是全面拉開“一江兩岸、一城五區”的城市發展框架,實施“以點帶區,片區開發”的方式,按照每年1.5平方公里的拓展速度,逐步形成東區旅游休閑、西區商貿物流、南區行政居住、北區工業發展,中區商業中心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作共贏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加速帶動小城鎮建設。各鄉鎮按照建設規劃的要求,統籌生產和生活、當前和長遠的發展需要,加快謀劃和推進重點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項目。鄉鎮每年城建投入要增長15%以上,集鎮基礎設施逐步達到“六有”:有達標的自來水廠和供水管網,有完善暢通的排水管網,有一定規模的農貿市場,有符合標準的垃圾填埋場,主干道路有配套齊全的基礎設施,有一個以上的生態休閑場所。
著力推動農村居民點建設。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節約用地、有序推進”的原則,進一步加強村鎮布局規劃和村莊整治,把產業集聚區、城鎮周邊作為農村居民點建設的切入點,加強居民點基礎設施配套,在道路、排水、污水處理、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產品供給上給予重點支持。引導散居農村人口向居民點集中,有效解決農村無序占地建房的問題。使村鎮建設用地逐步集中、集約, 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促進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