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峰 時書霞
【摘 要】本文通過對關中—天水經濟區果蔬質量安全管理的路徑、體制環境及相關配套措施的分析,試圖對現有的果蔬供給模式進行優化設計以加強果蔬供應鏈中質量安全管理,最終提高經濟區果蔬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關中—天水經濟區;果蔬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
一、關中—天水經濟區果蔬供應鏈中質量安全管理的意義
關中—天水經濟區(以下簡稱經濟區)地處亞歐大陸橋中心,處于承東啟西、聯接南北的戰略要地。經濟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以來,通過跨區域分工與合作,科學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建立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并將果蔬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領域。
果蔬供應鏈中的質量安全,是指果蔬質量狀況對消費者健康、安全的保證程度,也就是用于最終消費的果蔬,不得出現因原材料、包裝或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等供應鏈中各個環節上存在的質量問題對人體健康、人身安全造成任何不利的影響。然而由于果蔬產業流通環節多,在流通過程中,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較高,加之果蔬市場化程度和貿易專業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對產業物流產生了較高的要求,產業發展的瓶頸已經從生產領域轉向流通領域。另外,由于果蔬屬于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其發展影響農業的增效、農民的增收,而且還將關系到果蔬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基于以上背景,為保證果蔬安全到達目的地,從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出發,根據經濟區果蔬產業供應鏈的發展現狀,對果蔬供應安全進行分析,并對果蔬供應運行過程的影響因素、相互關系開展具體研究,旨在構建新型的安全高效的果蔬供應管理方案。因此發展現代果蔬物流業,尤其是果蔬供應鏈中質量安全管理,不但可以解決大市場與小生產之間的矛盾,果蔬質量安全問題一直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二、 關中—天水經濟區果蔬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貿市場是經濟區果蔬流通的主體,但是傳統的果蔬供應鏈中農貿市場只為交易主體提供場地,缺乏流通主體的多元化,導致無法實現果蔬供應鏈管理系統的一體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生產、運輸、儲藏、裝卸搬運、配送、流通加工、銷售和質量安全等環節全部考慮在內,通過有效的銜接提高果蔬供應鏈的效率。但經濟區果蔬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未能實現集約化經營,制約了果蔬質量安全控制
關中—天水經濟區果蔬生產主要以個體農戶為主,分散式經營模式使得農戶處于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狀態,在市場交易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同時分散式經營規模過于狹小,在市場的種植過程中往往導致果蔬跟風式種植,品種單一且產品質量難以控制,甚至于會出現果蔬產品易被污染等現象。
(二)缺乏先進的果蔬冷藏保鮮技術
果蔬采摘后進行冷藏運輸可以有效延緩果蔬進入衰老階段,從而防止果蔬的解體、腐爛、變質等,有效降低了果蔬流通環節的損失,減低物流成本。部分發達國家果蔬供應鏈全程實行冷藏保鮮運輸,冷藏技術使用率較高,比較而言,經濟區果蔬冷藏運輸和冷藏保鮮技術相對較低,每年因腐爛變質的果蔬占全部流通果蔬的比重較大。因此,供應鏈過程中果蔬冷藏保鮮技術成為制約經濟區果蔬產業流通的最大瓶頸。
(三)供應鏈系統內部銜接還不夠緊密
伴隨著果蔬產品的商品化的進程,經濟區果蔬產地與消費地分割狀況愈益明顯,供應鏈就越發重要。目前經濟區果蔬市場的銷售大多以現貨交易為主,使得各流通環節相對獨立,供應鏈各環節連接不夠緊密,形成各自為政的狀態,減弱了供應鏈的競爭優勢,市場信息也被動地傳遞給供應鏈的源頭,致使難以對現有的果蔬供應鏈實現高效管理。
(四)物流信息系統內部還存在偏差
果蔬產品對物流信息系統的有較強的依賴,不準確的信息會削弱物流系統的效率。經濟區果蔬產業供需主體間信息交流有限,而主體間監控僅限于價格發現,很難將果蔬質量因素考慮在內,很多情況下僅依靠市場調節,有時會引發流通渠道沖突。再則由于供給過程中的信息化程度偏低,各環節的果蔬質量安全信息難以被有效記錄、儲存和傳遞,對果蔬質量安全問題事前預警、事中監控和事后追溯都很不利,從而各環節內物流信息的不對稱會滋生機會主義和道德風險。就目前而言,經濟區現有的果蔬供應鏈模式組織化程度低,各環節彼此間難以形成有效的質量安全監控措施。在對經濟區調查后發現,果蔬供應鏈上,果蔬批發市場的經紀人是物流信息的集散中心。他們信息溝通渠道相對簡單,即便他們掌握采購量、采購品種等信息,但所有信息都是局布的,導致這種物流信息系統應用具有有限性和不完整性。
(五)制度法規建設不健全,質量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
在管理制度層面,由于質量管理體制的協調性不夠,現行果蔬安全管理實行“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體制,距離果蔬質量安全全過程管理還有一定差距;再者,管理政策實施缺乏受眾認知,消費者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加上目前經濟區果蔬市場準入制度不健全,市場認證、競爭管理等相對缺乏,使得果蔬安全管理無法建立優質優價機制,從而導致現有管理政策無法調動農戶對果蔬安全生產的積極性;在法制法規方面,也因為法律法規的強制力不足,依然未對供應鏈各環節信息要求、監管部門責任進行明確劃分。
再者,質量安全標準作為生產和商品流通的一種共同技術依據,但經濟區果蔬質量安全標準缺少生產規程、產地環境、檢測方法標準等。90年代后期,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農業結構的調整,提出農業生產向產業化發展,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發布,并提出了要建立健全農業標準體系和檢測體系。但經濟區標準體系未能和國家標準體系接軌,主要有:一是質量安全標準交叉、滯后甚至是相互間矛盾;二是現行的質量安全標準未能完全和國際標準對接;三是還經濟區還未形成系統的質量管理標準體系。
(六)果蔬類產品風險性評價背景資料缺乏
當前經濟區果蔬中的農藥殘留以及生物毒素等的污染狀況尚缺乏系統監測資料,一些對消費者健康危害大而流通環節又十分敏感的污染物的污染狀況以及對健康的影響尚缺乏數據資料和定點主動監測網絡。而在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等就已啟動了“全球環境監測規劃/食品污染與監測項目”,建立了固定的監測網絡和比較齊全的污染物監測數據,而我國果蔬類產品風險性評價背景資料,如生產系統、廢棄物管理系統等的資料相對缺乏,使得果蔬質量安全問題得不到有效的根治。
三、關中—天水經濟區果蔬供應鏈中質量安全管理的途徑
針對經濟區果蔬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存在的上述問題,為加強經濟區蔬菜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出如下治理措施:
(一) 實行集約化經營,建立高效的協作式供應鏈質量管理體系
果蔬產品質量安全的市場治理,需要供應鏈上每一個參與主體及消費終端都參與。對于經濟區而言,在果蔬生產領域,應通過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普及新模式、改善生產環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集約化經營的新路子,培育大型的果蔬產品龍頭企業,把分散的小農戶整合到現代化的農產品供應鏈中;在銷售環節,通過完善服務體系和品牌建設,擴大宣傳,進而提升其在區域乃至在全國市場的影響力。另外,果蔬產品供應鏈的效率極大程度上依賴于各成員之間的協作關系,因此應確立果蔬產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儲存以及銷售企業之間的協同合作,從而進一步提高經濟區果蔬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在果蔬采購、配送、運輸、流通加工、銷售等階段,實行嚴格的科學的進場檢測以及隨時抽樣檢查,盡可能降低果蔬產品質量的不安全性。
(二)引進先進的果蔬冷鏈物流技術并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
目前,隨著我國果蔬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環境和條件的不斷改善,果蔬產品冷鏈物流得到較快發展。經濟區應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果蔬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水平,加強果蔬生產、加工、銷售各節點的技術改造與升級,全面推動果蔬產品冷連物流的現代化進程。在冷鏈物流領域,經濟區還應探索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果蔬產品冷鏈物流指導準則與良好操作規范,實現從田間果樹到消費者果蔬質量安全的全過程控制。
(三) 完善嚴格的果蔬產品質量安全法規和質量安全標準體系
當前由于經濟區果蔬產品流通渠道多、規模小、路線長、市場準入門檻低、參加人員復雜等原因,增加了果蔬產品在流通領域被有害物質污染的可能,也給市場信息傳遞和質量監控增加了難度。對于經濟區來講,應在現有《農業法》等法律及其配套法規基礎上,應制定如下措施以保障果蔬產品質量安全:其一,出臺與果蔬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相關的政策法規,對果蔬產品供應鏈各個環節的生產經營行為進行規范;其二,制定并完善果蔬產品質量標準化體系,除對現行標準予以梳理,實施GAP、HACCP、ISO9000/14000、GMP和CAC等標準外,還需加強果蔬供應鏈標準建設,推進整個供應鏈ISO22000(GB/T22000-2006)標準的建設與實施;其三,進一步推進由基地認證向產品認證轉變,嚴格果蔬質量認證程序并加強認證監管,提高認證的社會公信力。
(四)建立完善的果蔬產品風險性評價體系
對于經濟區而言,完善的果蔬產品風險性評價指標體系內容不僅包括果蔬產品生產系統的風險評估、廢棄物管理系統的執行風險評價、對以健康風險為主的果蔬生產系統的評估,還包括針對人體健康影響的風險評估。本地區果蔬生產基地有關中平原、渭北旱塬、天水川道、商丹盆地等,氣候條件相對優越,但缺乏對重要水源地、重要濕地等的保護,應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干擾果蔬產品風險性評價,也要避免系統風險評估所需基本資料的收集及適用性評估失實等情況,在此基礎上通過因子分析法提取果蔬產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潛在變量,建立有序多分類離散選擇模型,最終實現果蔬產品安全風險預警管理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何俊濤、王飛,我國生鮮蔬菜供應鏈問題及優化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0(3)。
[2]劉中英,胡蓮,基于質量安全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J].中國物流與采購
[3]李晉,冷鏈中生鮮農產品物流的現狀及其策略[J].農產品加工,2008(9)
[4]郭勇,陳德軍等,貴陽市外銷蔬菜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及發展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0(4)
[6]申風平,劉玉瑩,周燕,我國蔬菜供應鏈模式優化研[J].江蘇商論,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