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洋
【摘 要】新《刑事訴訟法》在解決律師會見難、閱卷難問題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卻忽視了被告人作為會見權閱卷權本源主體應享有的權利,存在主次顛倒的錯位問題。為此有必要明確被告人享有獨立的會見權閱卷權,享有選擇行使權利的自由,非明示的放棄,權利不得被剝奪限制。
【關鍵詞】新刑事訴訟法;會見權;閱卷權
一、基本解決了會見難、會見險、閱卷難的問題
(一)基本解決會見難問題。除了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案件以外,律師可憑“三證”會見,看守所至遲不超過48小時得安排會見。
(二)基本解決會見險問題。會見險是指在以往司法實踐中發生的律師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因某種原因被辦案機關立案追究刑事責任而給廣大律師帶來的巨大的執業風險。最典型的是2010年發生在重慶的李莊案件。這次新刑訴法明確規定“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辯護律師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實有關證據。辯護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不被監聽”。
(三)基本解決閱卷難問題。體現在第38條“辯護律師自人民檢察院對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案卷材料。”從以往的起訴狀一本主義恢復到全面移送案卷材料,擴大了律師的閱卷范圍。
二、會見權閱卷權規定的不足
新刑訴法沒有遵循被告人作為會見權閱卷權本源主體的辯護權基本理念,使得我國被告人行使會見權閱卷權處在一個被動的地位。
(一)對會見險的新規定是沒有足夠正視被告人主體地位的一種表現。事實上律師會見當事人即是律師的權利也應當是被告人的權利,而且由于會見當事人是對當事人完全有利的行為,因此看守所應當盡量給安排會見。此外律師和當事人在會見時是討論是否犯罪,還是如何犯罪或者與案件有關的其他事實時,根據無罪推定的原則,這些內容都是具有私人性的,國家應當對私權給予尊重和必要的容忍。此外,這條規定還是在限權,因為已經明確說了在審查起訴階段,那么偵查階段律師辯護人顯然沒有這種權利了。
(二)閱卷是證據開示的一種。在證據開示十分發達的美國,也只規定了控方應向辯方開示證據,辯方是否也應當向控方開示證據法無強制規定。新刑訴法新增了強制辯護人將無罪證據告知公安和檢察院的規定。這種規定的合理之處有待商榷。因為,首先,控方在收集證據時依靠的是國家力量,而辯方沒有這種能力,所以不應當被強制。其次,假如這些材料到了檢察院,意味著檢察院要從根本上去改正公安的錯誤,在檢察院不獨立的現狀下,檢察院很有可能不愿這么做,就算愿意接受這些材料將案子退回公安補偵,在證據不足公安又不愿撤案的情況下恐怕李華偉式的冤案會難免再現,因此這個條文在實踐中很可能不具有操作性。
三、完善會見權閱卷權的若干建議
我國刑事訴訟法應當調整會見權閱卷權的權利定位,首先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其次才是由此派生出的律師的權利。作為第一順位的當事人的權利,當他們行使這一權利時,不僅羈押場所應當為其提供便利,同時律師也應當前來會見不能拒絕。作為第二順位的律師的權利,當辯護工作需要會見當事人時,羈押場所也應當為他們會見提供便利。具體而言有如下幾點。
第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閱卷權。首先,設置閱卷權的目的主要在于保證辯護律師進行防御準備,有效地展開庭審質證。在我國刑事審判制度中,被告人在刑事舉證權和質證權方面與律師享有完全相同的權利。既然如此,不閱卷不了解公訴方掌握的全部證據材料,被告人怎么進行有效的法庭質證那?其次,有些為被告人所獨知的專業問題和案件事實僅靠辯護律師的閱卷難以做到有效的法庭質證,而只有允許被告人親自閱卷才能協助律師做到有效辯護。尤其是在被告人與律師在辯護思路存在分歧的情況下,讓被告人充分地獲悉公訴方的證據材料,了解公訴方掌握的證據,可能是保證被告人作出理智選擇的重要途徑,也是避免被告人與辯護人發生辯護觀點沖突的方法。
第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會見權。會見權,應是律師申請會見當事人與當事人要求會見律師的有機結合。對于當事人是否會見律師的需求,律師有時候并不十分清楚,單靠律師主動會見經常難以滿足當事人的法律服務需求。另一方面,在當事人一旦遇到諸如偵查人員違法取證、利誘當事人改變訴訟立場等情形,只有獲得及時會見辯護律師的機會,與律師進行必要的法律咨詢,協調訴訟立場,才能避免做出不明智的觀點改變。
四、結語
為了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充分的防御準備,無論是會見權還是閱卷權都不應該成為辯護人的專享權利,應當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選擇的自由,如果他能完全信任辯護人代行這些權利會取得好的辯護效果,自然可以放棄行使辯護權,否則沒有這一前提,剝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權閱卷權機會是不符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利益的。
參考文獻:
[1]顧永忠.我國刑事辯護制度的重要發展、進步與實施——以新《刑事訴訟法》為背景的考察分析.法學雜志.2012.
[2]顧永忠.刑事辯護制度的修改完善與解讀.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1.
[3]陳瑞華.刑事辯護的幾個理論問題.當代法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