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艷
【摘 要】本文闡述了資產減值準備的準則及計提減值的規定,資產減值主要包括存貨減值、金融減值和其他非流動資產減值等內容以及對資產減值準備的會計處理。
【關鍵詞】資產減值準備;存貨減值;金融資產減值;會計處理
新企業會計會計準則體系已經在上市公司開始實施,該準則體系特別強調對資產、負債的計量問題,對資產在資產負債表日進行減值測試并允許計提減值準備和把減值損失計入當期損益的規定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本人在學習中對新會計準則體系中資產減值的規范問題進行了歸納,現總結如下:
一、規范資產減值準備的準則及計提減值的規定
由于新會計準則中引入了金融資產的概念,所以資產的劃分不僅僅是傳統的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還增加了金融資產的劃分。這兩種劃分是交叉的,也就是說,在金融資產中有流動資產,如應收款項等,也有非流動資產,如持有至到期投資等。對于金融資產的確認與計量,是由《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來規范的,相應的減值問題也由其規范。因此,在新會計準則體系中,資產減值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存貨減值、金融資產減值和其它非流動資產減值。這些資產減值項目的有關問題如下:
(一)存貨減值。
該部分減值主要是一般企業的存貨減值。其計提減值的方法是比較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將成本高于可變現凈值部分確認為減值損失。減記的金額在原已計提的跌價準備內轉回,轉回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銷售或視同銷售的存貨,存貨跌價準備結轉至“主營業務成本”。
(二)金融資產減值。
該部分減值包括(1)交易性金融資產,它采用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不計提減值。(2)應收款項按照攤余成本進行后續計量,比較賬面價值與預計未來現今流量現值,賬面價值高于預計未來現金流量差額確認為減值損失;原確認的減值損失予以轉回,計入當期損益,但轉回后的賬面價值不應當超過假定不計提減值情況下該金融資產在轉回日的攤余成本。(3)持有至到期投資。其計提減值的方法同應收款項。(4)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可供出售債務工具原確認的減值損失轉回計入當期損益。可供出售權益工具原確認的減值損失不得通過損益轉回
(三) 其它非流動資產減值。
該部分主要包括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在建工程、工程物資、無形資產、開發支出、商譽、采用成本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探明油氣礦區權益、井區及相關設施。
比較賬面價值高于可收回金額部分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
二、資產減值準備的會計處理
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屬于資產期末計量的范疇,應該在資產負債表日進行,其會計處理一般需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
(一)分析、判斷資產是否存在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這是首要問題。在資產負債表日,各項資產如果不存在減值跡象,就可能未發生減值,就不用計提減值準備,但如果存在減值跡象,就有可能發生了減值,需要計提減值準備。
1、 存貨減值跡象的判斷。存貨存在下列情況之一的,表明存貨的可變凈值低于成本:(1)該存貨的市場價格持續下跌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無回升的希望;(2)企業使用該項原材料生產的產品的成本大于產品的銷售價格;(3)企業因產品更新換代原有庫存原材料已不適應新產品的需要而該原材料的市場價格又低于其賬面成本;(4)因企業所提供的商品或勞務過時或消費者偏好改變而使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導致市場價格逐漸下降;(5)其他足以證明該項存貨實質上已經發生減值的情形。
2 、金融資產減值跡象的判斷
表明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客觀證據包括下列各項:(1)發行方或債務人發生嚴重財務困難;(2)債務人違反了合同條款如償付利息或本金發生違約或逾期等;(3)債權人出于經濟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慮對發生財務困難的債務人作出讓步;(4)債務人很可能倒閉或進行其他財務重組;(5)因發行方發生重大財務困難該金融資產無法在活躍市場繼續交易;(6)無法辨認一組金融資產中的某項資產中的現金量是否已經減少,但根據公開的數據對其總體評價后發現,該組金融資產自初始確認以來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是否確已減少且可計量,如該組金融資產的債務人支付能力逐步惡化,或債務人所在國家或地區失業率提高、擔保物在其所在地區的價格明顯下降、所處行業不景氣等;(7)債務人經營所處的技術、市場、經濟或法律環境等發生重大不利變化,使權益工具投資人可能無法收回投資成本;(8)權益工具投資的的公允價值發生嚴重或非暫時性下跌;(9)其他表明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客觀證據。
3 、其他非流動資產減值跡象的判斷
其他非流動資產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資產的市價當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顯高于因時間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預計的下跌;(2)企業經營所處的經濟、技術或者法律等環境以及資產所處的市場在當期或者將在近期發生重大變化,從而對企業產生不利影響;(3)市場利率或者其他市場投資報酬率在當期已經提高,從而影響企業計算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折現率,導致資產可收回金額大幅度降低;(4)有證據表明資產已經陳舊過時或者其實體已經損壞;(5) 資產已經或者將被閑置、終止使用或者計劃提前處置;(6)企業內部報告的證據表明資產的經濟績效已經低于或者將低于預期,如資產所創造的凈現金流量或者實現的營業利潤(或者虧損)遠遠低于(或者高于)預計金額等;(7)其他表明資產可能已經發生減值的跡象。
(二)計算資產在資產負債表日的價值。
經過第一步的分析,資產可能減值的,需要計算資產在資產負債表日的價值。不同資產在期末計算價值的方法不同:存貨計算可變現凈值;金融資產計算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計算可收回金額。可收回金額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
(三)比較資產的賬面價值與資產的有關價值
計算出資產的各項價值后,將其與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比較,如比較存貨的成本與可變現凈值、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與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其可收回金額等。如果資產的賬面價值高,表明資產應該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但如果比較發現資產的賬面價值比有關 價值要低,表明資產沒有減值,就不用計提減值準備。
進行會計處理
新會計準則規定,企業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所形成的損失均通過“資產減值損失”科目核算,并分別不同的資產設置“資產減值準備”科目。當發生減值時,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貸記“x x資產減值準備”科目。已計提減值的資產,當其價值恢復時,允許轉回的減值損失做相反的會計分錄。
參考文獻:
[1]《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財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