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金賽
【摘 要】實證表明,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社會資本向非公經濟轉移這兩件事,大約為經濟年均增長率“貢獻”了4~5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產生了巨大的資源再配置效應。當前中國經濟下行風險與近期改革的停滯或倒退有關,須加糾正。
【關鍵詞】資源配置;改革紅利;實證
改革開放是中國過往30年來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個主要動力因素,如果改革動力枯竭則中國經濟必然步入減速期。近期中國改革已出現嚴重分歧和推進乏力的諸多跡象,這是中國發展的最大隱憂,為此,十八大剛一結束,我國新一屆政府總理李克強同志即提出了“改革紅利論”。以下,我們將從資源配置效應的角度對改革與發展的因果關系進行實證研究。
一、基本理論、方法說明
由于假設前題的不同,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分析模型主要有兩類:一是新古典經濟學派,一是結構主義。前者假定經濟基本資源——資本和勞動力——的邊際產出在各行業上相同,后者的假定前提卻與此相反。結構主義特別關注經濟的結構性轉移和變化。
有人把中國近30來的高速度歸因于較高的資本積累(或儲蓄)率和“人口紅利”,這就是典型的新古典經濟理論觀點。上述觀點當然也是正確的,不過這只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復雜的經濟問問題。
要對改革如何作用于經濟這一問題做出定量研究,我們得采用結構主義的方法。“在部門之間要素收益存在顯著差異的情況下,結構變化就成為說明增長率和增長模式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的載體是一系列國家政策,這些政策實施的直接結果是導致資源配置產生變化。因此,改革的作用可以通過“資源配置效應”做出衡量。
市場化是過往中國經濟改革的主要取向。改革帶來的兩個重大變化:一是破除一元化公有經濟體制,導致社會資本持續流向非公經濟;二是解凍城鄉二元體制,致使農村勞動力大量向非農行業流轉。由于資本和人力資源持續從較低效率部門向高效率部門流動,從而產生了高速度。
二、改革帶來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升
改革之前,農民必須持有公社證明才能外出,在那種“畫地為牢”的社會管控體制下,實質上是斷絕了農業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的可能性。改革開放后,農民有了比較大的擇業自由。
現在,中國農民工人數已達2.5億人,加上農民個體工商戶自營業主,每年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人數已近3億,再加上30多年來農民市民化的人口,這個數據更加龐大。
在農業的資本集約程度未達到社會平均水平之前,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低于其它產業,較高的資本集約程度是普遍意義上的現代農業的前提,這個前提條件通常只有到了工業化后期才能具備。世界以往很多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持續向外轉移,效率較低勞動力資源轉換成高效資源,導致了工業化過程的普遍高速度。前30年中國的情況同樣如此。
1979-2期間,中國二、三產業的綜合勞動生產率——產業增加值與產業從業人數之比——是第一產業的5-6倍。詳見表一。
假定現在已轉移出來3億農村剩余勞動力依舊滯留在農業里,一、二、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就以2012年的為準,以此為假定推算,則2012年的GDP將下降40~50%,這也意味著30多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速下降2-3個百分點。
三、改革促成資本效率提高
不僅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也存在一定量的公營經濟。公營經濟的低效率問題,至今沒有那一個國家能破解。中國30多年對公有經濟進行了眾多實驗和改革,至今仍深受公有資本的低效率問題困擾著。
我們以中國工業為研究對象。根據圖表一數據進行如下推算與分析:
第一、1998年工業企業單位資本投入產出(元/元):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0.178,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0.148, 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扣出國有及國有控股部分0.246,即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資本效率為非國有工業企業的60%。
第二、2007年工業企業單位資本投入產出(元/元):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0.332,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0.253,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扣出國有及國有控股部分0.396,即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資本效率為非國有工業企業的63.9%。
第三、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資產總計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計的比重(%):1998年68.8,2007年44.8,其間共下降20個百分點。
第四、如果2007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資產總計比重維持1998年狀態,以便2007年各類工業企業的資本效率推算,則200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會下降約10%。
由此可見,公有與非公有經濟在資本效率上存在巨大差距。這種差距在第二產業和建筑業上同樣存在。我們知道,很大一部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直接得益于壟斷,如果剔除壟斷因素,那國企的資本效率還得適度下調。
四、結論與思考
1978以來,中國GDP年均增長率約為10%。30多年間,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社會資本向非公經濟轉移這兩件事,大約為經濟年均增長率“貢獻”了4~5個百分點 ,即此期間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半來自于“結構轉移的貢獻”。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決不會產生這樣的資源再配置效應。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世界上很多歷經工業化過程的國家或地區所共有的現象。經濟資源從公有向非公流轉,則是中國和越南所獨有的。30年來中國的“速度奇跡”,一定程度上與此相關。 中國之所以比較順利得戰勝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主因是當時中國起動了波瀾壯闊的國企改革。
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下行風險之中,導致這一局面的國內外因素較多,其中,政策偏差是主要問題之一。一是這些年來事實上存在“國進民退”,二是新農村建設一定程度上搞成“逆城市化運動”。從資源配置效應看,如果對相應政策不進行糾偏,我國經濟勢必大幅減速。李克強總理上位伊始提出以“改革紅利”和城鎮化為施政之綱,顯然極具針對性。
參考文獻:
[1]H.錢納里,S.魯賓遜,M.賽爾奎因,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上海三聯書店,23、26、3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