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賓
【摘 要】本文從三個方面論述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內涵,即共產黨員應該做什么樣人的問題;為誰服務和怎樣服務的問題;為人民服務的科學思想。
【關鍵詞】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白求恩;張思德
“為人民服務”是適應時代要求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道德思想?!盀槿嗣穹铡被颉叭娜鉃槿嗣穹铡保w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根本要求,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一切活動,都要以最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終目的?!盀槿嗣穹铡被颉叭娜鉃槿嗣穹铡?,后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立黨宗旨的高度概括語言。一般來說,“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淵源主要有三個。一是繼承和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為人民服務”思想,二是批判地吸收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三是對我國勞動人民傳統美德的揚棄。
一、為人民服務論述了共產黨員應該做什么樣人的問題
1939年,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中提出要學習白求恩同志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指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種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1]共產黨員應該做這樣的人,這是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前提。1940年11月,毛澤東同志又提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應為全民族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大眾服務”。[2]”毛澤東在評價吳玉章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時,提出一個重要標準。他指出:“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標準。就是說,可貴的是他一輩子總是做好事,不做壞事,做有益于人類的事。如果開頭做點好事,后來又做壞事,這就叫做沒有堅持性。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的有益于廣大群眾,一貫的有益于青年,一貫的有益于革命,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呵!”[3]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把能否堅持一貫做有益于人民的事,一貫為人民服務,當作衡量一個人想問題、做事情是否以人民的利益為言行的宗旨的標準。
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中指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作,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情?!覀兇蠹乙獙W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盵4]毛澤東早在1939年就號召我們學習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老紅軍侯登科,從長征時就當馬夫,對工作極端負責任,毛澤東在長征中和轉戰陜北期間騎的那匹老青馬,就是侯登科喂養的。1948年冬天,年近六旬的侯登科由于勞累成疾,醫治無效,在西柏坡病故了。當毛澤東得知侯登科已病故后對周圍的工作人員說;“老侯干了一輩子革命,就當了一輩子馬夫,他從來都沒有不安心過,從來也沒有看不起自己當馬夫的工作。真正做到了不為名、不為利,一心為革命。要號召大家向老侯同志學習,干一行,愛一行,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職工作?!盵5]
此外,毛澤東還提出了要學習張思德、雷鋒、焦裕祿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把他們看作是革命者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化身和榜樣,培育了一代代的新人。
二、為人民服務闡述了為誰服務和怎樣服務的問題
毛澤東改變世界的武器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槍桿子,一個是筆桿子。中國共產黨人拿起槍桿子進行武裝斗爭,是被逼得沒辦法時做出的唯一正確的選擇。他除了明白“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這個道理外,還明白“筆桿子里面出政權”這個道理。而且,他比任何人都懂得,槍桿子是有力的武器,筆桿子也是有力的武器,以槍桿子為代表的武器是物質武器,以筆桿子為代表的武器是思想武器,光有槍桿子不能很好地改變世界,光有筆桿子也不能很好地改變世界,只有將物質武器與思想武器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改變世界。換一句話說就是: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很好地改變世界。理論來源于實踐,又用來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從而使理論得到發展。這樣循環往復,永無止境,構成一個永恒的歷史過程。而每一次循環,都使理論得到了升華,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毛澤東同志比較集中地論述這一思想是在延安時期,1942年,毛澤東同志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他說:“我們的文藝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6]“一切共產黨員,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學魯迅的榜樣,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盵7]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薄斑@個根本問題不解決,其他許多問題也就不易解決。”強調我們必須“完全地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8]這是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1942年5月23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作結論時,在引用列寧1905年11月發表的《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中所闡述的黨的寫作隊伍應當“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之后,指出:“對于過去時代的文藝形式,我們也并不拒絕利用,但這些舊形式到了我們手里,給了改造,加進了新內容,也就變成革命的為人民服務的東西了”。[9]毛澤東在這里提到的“為人民服務”,不僅解決了革命文藝為誰服務的問題,而且表明了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明確了無產階級政黨所必須堅持的根本宗旨問題。因為為人民服務,這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目的,一切工作努力服務的對象,此外沒有第二個目的,也沒有第二個對象。這是由共產黨的性質決定的,由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們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措施,都應該符合人民的利益,都必須使勞動人民從中得到好處。黨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沒有別的,就在于為人民服務,在于為中國和世界的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如果離開這個根本宗旨,黨就會變質、變色。共產黨人如果不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一切言論和行動的準則,作為人生目的的出發點和歸宿,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盡心竭力為人民辦事,而去追求個人的權力、地位,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行賄受賄,貪污腐化,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走到黨和人民的對立面上去,這就忘記了黨的根本宗旨,就不配做一個共產黨員。
毛澤東不僅從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而且還特別注意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不斷地從生活中發現和樹立一個又一個典型和榜樣,進而具體地揭示出“為人民服務”的內涵,使之具體化、典型化和形象化。
三、系統地闡述了為人民服務的科學思想
1944年,在悼念張思德同志的會上,毛澤東同志發表了以《為人民服務》為主題的演講。他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所以,要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要搞五湖四海,和全國大多數人民一起奮斗;要死得其所;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不管是誰,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不要忘記。[10] 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對為人民服務的理論從更深層次上作了更系統完整的論述。其主要點是:一是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提到唯一宗旨的高度,指出:“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的宗旨?!盵11]軍隊是這樣,領導這個軍隊的共產黨更應該是這樣。因此,這是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更是我們黨的唯一宗旨。二是肯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的核心內容之一,指出,這是“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三是闡明了黨的出發點,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彼氖翘岢隽斯伯a黨人的言論行動的最高標準,就是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五是指出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是克服任何困難,戰勝任何敵人的根本保證。六是要求每一個工作環節上的每一個同志都不要脫離群眾,要細心地傾聽群眾的呼聲,要和當地的群眾打成一片,要啟發和提高群眾的覺悟,要團結和帶領群眾一道前進。”[12]總之,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完全、徹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不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無心無意或假心假意。二是一切言行都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不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任何時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處處為人民謀利益。三是在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時,要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個人利益服從人民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四是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相信人民群眾、尊重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
黨的七大通過了毛澤東同志的政治報告,并正式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進了黨章。以后歷次黨代表大會都堅持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要求寫入黨章,使之成為我們黨一直堅持的唯一宗旨,成為我們黨始終高揚的一面旗幟。
毛澤東之后的我黨歷屆領導人也都堅持并不斷發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鄧小平主張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來檢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效果,并于1985年提出“領導就是服務”,從而把執政黨的領導作用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緊密地聯系起來。江澤民明確提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胡錦濤強調:黨員干部一定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所以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是共產黨人和一切先進分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是應當大力提倡的高尚道德。把為人民服務確立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是對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在新時期的一個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60頁)
[2](《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68頁)
[3](1940年1月24日《新華日報》)
[4](《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60頁)
[5](《生活中的毛澤東》第103頁)
[6](《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54)
[7](《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77頁)
[8](《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 857~858頁)
[9](《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54—855頁)。
[10](《毛澤東選集》第3卷(同上第1004~1005頁)
[11](《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39頁)
[12](《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94~10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