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應用型本科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困境,遵循人本主義教育理念,通過校企合作,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設置,實踐教學資源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評價改革,校園專業技術素質培養環境建設等方面開展專業綜合改革,提高計算機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校企合作;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計算機專業
文章編號:1672-5913(2013)18-0037-04
中圖分類號:G642
0 引言
應用型人才強調將專業知識和技能創造性地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實踐,這就要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傳授,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技術實現能力、實踐組織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協調合作精神。這有別于研究型大學培養的學術研究型人才和高職院校培養的實用型人才。前者要求學生有開展科學研究的堅實的理論基礎,并能對知識做出批判性思考;后者則更注重可重復的實踐操作,如生產一線的高級技術工人。所以,應用型人才比高職院校的實用型人才有更寬更深的理論知識基礎,較學術研究型本科人才有更強的現場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
地方應用型本科學校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內,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以自主學習能力、解決生產技術問題能力、技術創新與二次開發能力等為主要特征的綜合素質,已成為當今地方應用型本科學校面臨的重大課題。為此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等綱領性文件。大眾化教育環境下,作為地方本科學校的計算機及相關專業,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與辦學目標定位,確立一切從學生出發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在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學校與企業(行業)相結合等方面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
2 應用型人才培養措施
2.1 深入行業與社會調查,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顯著特點是人才培養目標必須首先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界定地方應用型本科學校計算機及相關專業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結構目標,是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第一步。
自2008年以來,我們利用寒暑假組織專業帶頭人深入華為、中軟國際等行業龍頭企業和郴州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和郴州國家級出口加工區等政府職能部門開展調研,走訪了十多家企業老總、工程技術人員與政府職能部門領導和專家。通過調研,使我們進一步認清了現代企業對計算機及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標準,確立了實施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專業綜合改革方向,明確了針對湖南“四化兩型”社會與“郴州國家級高技術產業服務基地”建設的產業特點和人才需求特點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專業辦學目標。
2.2 校企合作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和實踐教學體系
為實現上述人才培養目標,自2008年以來,我們多次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行業專家一起研究制訂計算機及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2009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了企業新技術課程,并嘗試邀請企業工程師來學校參與學生專業見習和課程設計。2011版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了課程體系,在確保專業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的同時,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個性化發展與個性化學習,每學期都安排與學生專業認知程度相符的課程設計、專業見習、專業興趣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專業實習實訓、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在大學3~4年中,每個專業的設置由4~5個專業技術方向構成的“校企聯合培養模塊課程”,每個方向由5門專業核心技術課程組成,供學生自主選擇。學校選擇有條件的企業參與教學,實施“校企教學效果互認”,形成“多層次、模塊化、遞進式”的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使達到學習目標的學生完全滿足相關企業工程技術崗位要求。
2.3 校企聯合建設教學資源,提高課程建設質量
長期以來,高校專業教材一般都是高校專業教師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編寫。所編寫的教材首先考慮知識系統性。由于教師缺乏實際工程項目背景,難免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等問題。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工程實踐性都很強,要提高核心技術課程教材的開發質量,必須改革傳統專業教材開發模式,由高校專業骨干教師和具有實際工程項目經歷的企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組成開發團隊,分工合作,開發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優質教學資源。目前,我們聯合優秀實習基地工程技術人員和專業骨干教師共同建設網絡工程專業核心技術系列課程教材和教學資源,建設適應地方本科院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要求、有別于研究型大學和高職院校的專業技術教材,同時不斷收集企業實際工程項目案例,聯合整理成用于學生綜合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論文)的資源,逐步建設一個以企業實際工程項目為背景的、內容豐富的學生畢業設計與課程設計資源庫,為學生綜合課程設計、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提供實際素材,提高學生實踐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踐性。
2.4 校企合作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除擁有優秀的工程技術教材和教學資源,還必須擁有掌握最新技術、熟悉工程項目流程、了解技術發展趨勢、具有較強工程項目實踐能力的專業教師隊伍。為此我們選擇優秀實習基地,實施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雙向”掛職鍛煉,既培養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又提高基地工程技術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教學水平。
建立外出學習教師返校報告制度。凡外出學習考察的領導和教師在返校后必須就考察學習的內容以及兄弟單位的教學等經驗寫出書面考察報告,結合本人分管的工作,對學校學科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提出改進意見,并在全系教師大會或教研室活動中進行交流,這樣既提高了自己,也能使全體教師受到啟發。
為加強國際交流,學校長期聘請了一位印度籍高級軟件工程師擔任專業教學,并安排了三位青年骨干教師全程跟進并協助他開展教學。
通過企業合作交流,拓寬了教師視野,提高了教師的知識應用能力、技術實現能力、實踐組織能力、協調合作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逐步形成了具有較強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雙師型”教師隊伍。
2.5 校企合作開展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改革
以實際工程項目為主線的教材建設和“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為改革以教師為主、追求知識系統性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奠定了基礎。對于專業技術課程,實施任務驅動式、案例式和討論研究等教學方法改革,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指導作用,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探索工程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培養途徑。
為落實“校企聯合培養課程”,我們嘗試把企業工程師“請進來”、讓學生“走出去”的教學管理方式,實施“校企教學效果互認制”試點,具體做法是將校企聯合培養課程發布給高年級學生和教師的同時還發布給事先考察和協商好的企業,供學生和企業選擇。企業根據教學計劃,安排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分時段來到學校,按企業實際項目流程成建制地組織教學、專業實習和課程設計。同時,有條件的學生可以選擇學校認可的企業,直接進企業學習,并接受企業和學校聯合組織的考核,雙方互認教學效果。目前參與教學效果互認的企業主要是省優秀實習基地和湖南省計算機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兩家企業。
在此基礎上,對于工程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計劃逐步過渡到由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為主擔任。對于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等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實踐教學環節,實施校企“雙導師”指導。企業導師主要從工程項目流程和企業工程項目規范等方面指導學生,專業教師主要從論文創作規范和課題理論分析與研究等方面開展指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2.6 校企聯合營造學生專業技術素質培養校園環境,促進學生專業技術素質和實踐能力養成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與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專業技術素質與專業實踐能力養成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開幾門課或舉辦幾次講座和培訓就能解決的簡單問題,應將其貫穿在高校教育的始終,融入學生大學學習、工作和生活之中,使之自主構建。為此,我們依托學生社團和企業,建立專業興趣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小組制度,要求大二以上學生必須選擇參加一個以上專業興趣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小組,每位專業教師必須指導一個以上專業興趣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小組,并且與學生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掛鉤,組織和指導學生結合專業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課外通過互聯網聯系一個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及時了解計算機應用新技術,交流探討工程實踐、應用軟件開發方法與技巧。使學生有盡可能多的時間快樂地處在與專業相關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專業熏陶,養成專業素養,培養人文情操。
通過社團組織一系列與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緊密聯系的學生課外活動,構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生專業技術素質與實踐能力培養的校園環境,在校園內實施“全時空”(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學生專業技術素質培養戰略,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養成和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使學生專業綜合素質與能力逐步與社會實際需求融合接軌。
2.7 校企聯合攻關改革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按照軟件工程原理,打破“一份試卷確定一切”的傳統評價機制,實施全過程控制和全員參與的教學評價機制改革。構建基于校園網絡和互聯網絡的全過程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形成包括日常教學檢查、監督、考核、評估的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逐步引進第三方(企業或資質考試)評價機制,從工作態度、實際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專業實踐成果等方面進行評價。考核方式包括專業實踐成果的數量統計、書面總結(設計或論文等)材料及質量評定、專業匯報和答辯、綜合能力和素質的評價等。
3 校企合作專業改革成績
通過幾年的努力實踐,目前計算機科學系校企合作專業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取得了初步成績。“網絡工程”專業被評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并獲批為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主要合作企業被評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實習基地和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計算機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網絡教研室被評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研室;計算機網絡和計算機組成原理先后被評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精品課程。
4 結語
目前,雖然計算機科學系校企合作專業綜合改革和人才培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仍存在很多困惑。首先,由于種種原因,實體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高,若要形成持續穩定的合作關系,就要在學校獲益的同時充分挖掘企業的利益點。其次,在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變到大眾化素質教育的今天,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是必須徹底改革現行的課時制分配機制,以提高教師深入開展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專業教師全身心投入專業教學研究和實踐中去,使教師把課堂當作農民的責任田來對待,而不是為了賺課時費。
參考文獻:
[1]李云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3):11-14
[2]王洪,高林,楊冰,應用型大學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結果[J],教育與職業,2006(12):5-7
[3]汪祿應。應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建設[J],大學教育科學,2005(2):42-44
[4]申穎,韓玉文,工程技術應用型本科教育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8(2):25-26
[5]張興旺,呂樹清,查小紅,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江西教育科研,2007(8):58-59
[6]徐靜妹,張劍秋,應用型本科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2008(6):61-62
[7]盧潔,白先放。應用型本科教育中理工科課程的教學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8(1):74-76
(見習編輯:劉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