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際政治理論,就必須認清當前國際政治的具體形勢,明白國家安全是國家發展的基礎,以及國際政治安全的主要內容及其特點。中國應當把國家安全策略與政策放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的首要位置,只有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才能實現各方面的利益,才能真正得到又快又好的發展。
[關鍵詞]國際政治;中國特色;國家安全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017 — 02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國際形勢總體保持和平,但強權政治、霸權主義等傳統安全威脅仍然存在,恐怖主義、傳染性疾病等非傳統安全威脅逐漸凸顯出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安全的涵義已經演變為一個綜合概念,其內容涉及到政治、國防、經濟、安全等領域。
一、當前的國際形勢
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經歷著“冷戰”結束以來最復雜的變化,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擺在世界各國人民面前的課題。各種形式的國際安全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最為關注的主題。
首先,單極與多極的矛盾比較突出。美國是想建立單極國家的典型代表,它對伊拉克的戰爭激化了美歐矛盾,當前正成為世界各種矛盾的焦點。中國主張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由于國際力量對比的嚴重失衡,多極化將是一個曲折、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間可能出現多次反復。其次,國際恐怖與反恐怖的較量較為突出。自美國“911”事件后,恐怖主義凸顯為國際和平與穩定的重大威脅??植乐髁x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歷史現象,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民族和宗教背景,簡單的武力打壓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反恐問題。第三,世界經濟領域內的各種矛盾比較突出。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農業補貼、非農產品市場準入等問題上爭執不下,導致南北矛盾進一步突出。同時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抬頭,導致大國之間的經濟摩擦也逐漸增多。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涉外經濟爭端也出現增多趨勢,這既是國際政治經濟矛盾的反映,也是我國入世后面臨的外部經濟壓力的表現。
二、國際政治安全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國家安全戰略和政策問題是一個既古老又新穎的話題。雖然自人類社會建立國家以來,國家安全就始終是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至關重要的大問題,但是在新形勢下,針對新的情況和特點,國家安全戰略應該具有新的思路和內容。
(一)我國國際政治安全的主要內容
我國的國家戰略和政策充分吸收了古今中外國家安全戰略的優秀成果,是歷代領導人在領導我國國家安全工作方面理論貢獻和成功實踐相結合的結晶,是“綜合安全”思想的體現。它主要包括政治安全、國防安全、經濟安全、信息安全四個方面。
1.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它分為國際政治安全和國內政治安全兩大部分。這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歷史證明,武力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爭端與矛盾。面對安全威脅更加多樣化的挑戰,單個國家的行動往往難以奏效,國際合作才是比較有效的手段。尋求安全的手段趨向多元化,加強對話與合作成為尋求共同安全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塑造新型的安全觀,從而獲得可靠的國際和平環境,營造人類共同繁榮的未來。中國既是新安全觀的積極倡導者,同時也是積極實踐者。近年來,中國進一步提高了軍事透明度,不斷增強與周邊國家、地區的軍事互信,努力以和平方式解決與鄰近國家的邊界問題,積極參加國際維和、國際安全合作和亞太地區安全合作。我國以自身經驗證明了新安全觀的可行性,也正在為推動國際社會建立新的安全觀做出不懈的努力。
2.國防安全
國防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柱石。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世界軍事領域興起了一場新的深刻變革,被稱之為“新軍事變革”。這場新軍事變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實質就是信息化革命在軍事領域的反映。高科技軍備競賽像發動機一樣,始終未曾止步。我國堅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不進行軍事擴張,不在國外駐軍或建立軍事基地。我國擁有少量核武器完全是為了自衛。我國是所有核大國中唯一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國家。為適應國際戰略形勢和國家安全環境的變化,我國不斷充實和完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堅持走跨越式發展道路,加緊軍事斗爭準備,實施科技強軍戰略,推進人才戰略工程,全面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
3. 經濟安全
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包括糧食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等領域。
首先,糧食安全是我國最基本的經濟安全問題。隨著我國人口繼續增長,工業建設用地量不斷增加,耕地數量繼續減少,制約了糧食增產潛力。我國從維護國家的糧食安全考慮,只有提高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
其次,金融安全是我國經濟運行安全的核心。2008年爆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是上個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危機,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為了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國內穩定,我國始終重視維護本國的金融安全。一方面,力求穩妥,避免因調整匯率而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我們確立的目標是實行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的匯率制度。現在,我們正在進一步研究匯率改革的方案,使匯率對于市場更富有彈性。”①
第三,能源安全是當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所面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目前國際市場油價持續攀升,“高油價時代”的到來,使能源主產地和能源通道安全等問題進一步凸顯。為解決能源安全這一影響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我國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加大海外通過國際合作開采石油的力度等,以確保我國能源安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4.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環節。當前國際互聯網的泄密現象非常嚴重且呈上升趨勢。斯諾登事件讓整個世界震驚。我們既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發展來帶動我國的工業化,同時也要注意可能的安全問題。依法加強信息安全的統籌管理,加快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立法,逐步建立信息安全法律體系,是確立國家信息安全戰略以及有關規劃、政策及技術規范的基礎。
(二)當前國際安全形勢的特點
進入21世紀,和平、發展、合作已成為時代潮流,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事業也面臨著嚴峻挑戰。綜觀當前國際安全形勢,主要有以下三個明顯特點:
1.安全問題多元化
由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等引起的傳統安全問題仍然存在,同時,各種非傳統的安全威脅因素迅速上升??植乐髁x、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不斷擴散、跨國犯罪、環境污染、傳染病流行、毒品走私等都逐漸成為影響人類安全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它們與傳統安全問題互相交織并彼此轉換,給國際安全環境帶來新的挑戰。
2.安全利益全球化
當今,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的時代下,世界各國利益相互滲透較以前更為突出。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的人道主義災難、饑荒以及戰亂或恐怖襲擊往往都不再只是當事國和所在地區的安全問題,而是影響到全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因此,要想解決國際上的重大安全問題,就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只憑自身力量確保自己的絕對安全。
3. 安全威脅復雜化
不管是傳統的還是非傳統的各種安全問題,都有其錯綜復雜的產生原因和深刻的社會根源,其性質和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因素交織共存,相互作用,安全威脅復雜多變,國際安全環境不確定因素逐漸增多。對付任何一種安全威脅,都不能僅僅靠某種單一的手段,必須標本兼治。
三、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創中國特色國際政治理論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符合加強國際合作、應對安全威脅多樣化的需要。中國只有通過和平方式實現的發展才是持久的發展,才有利于本國人民以及世界各國人民的發展。
第一,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也是和平外交思想的重要體現。中國文化歷來熱愛和平,主張“協和萬邦”。從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到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中華民族向世界傳播的都是和平、發展與合作的友好心聲。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早在1954年就曾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都繼承中國寶貴外交遺產,延續已經建立起來的中國外交原則、框架、機制、安排等。中國新外交繼承而且努力完善關于世界和平的基本原則。自十八大到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中國新領導層的外交表達和行動,標志著中國外交進入了新階段,初顯甚至預示未來幾年中國外交的特征與趨勢。
第二,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符合基本國情,也是從中國最廣大人民利益出發的必然抉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現在我國還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只有始終牢記發展是第一要務,不斷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須不斷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走和平發展道路。
第三,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也是促進共同發展的積極因素。求和平、促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流。任何國家要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就必須順應世界發展的大勢。中國的和平發展為維護世界和平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不僅積極參加國際反恐合作,而且自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拉動世界經濟增長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從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時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到2004年底印度洋海嘯災難后展開大規模援助行動,中國在國際上也樹立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將通過自身的發展,推動和平、發展、合作的歷史潮流不斷前進。
四、結語
國家安全是一個國家的發展基礎,它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保障,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進入新世紀后,我國必須把保障國家的安全戰略作為構建中國特色的國際政治理論之首要任務。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國家安全為核心,堅定不移的走和平發展道路,不僅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而且還有利于國際社會攜手合作并妥善應對安全威脅多樣化的挑戰,共同維護國際的安全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何蘭.國際戰略與國家安全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2〕熊光楷.國際形勢與安全戰略〔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陳岳.國際政治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梁守德,洪銀嫻.國際政治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梁守德.國際政治學在中國——再談國際政治學理論的“中國特色”〔J〕.國際政治研究,1997,(01).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