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審美文化中的莊子呈現的主要是一種理論形態,而在當代審美文化中,莊子則顯現出“生活”與“感性”的雙重維度。“生活”與“感性”維度并非《莊子》的本然屬性,而是當代審美文化制造的結果。于丹的宣講風格、媒介的超級鏈接、消費的廣泛參與、經典的符號價值及文化博弈等要素彰顯出《莊子》當代審美文化的多維構成性。
[關鍵詞]《莊子》;審美文化;生活;感性;多維構成
[中圖分類號]I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042 — 03
陳炎主編的《中國審美文化史》〔1〕及周來祥主編的《中華審美文化通史》〔2〕都有莊子的重要位置,古代審美文化中的莊子呈現的更多是一種理論形態,與“中國美學思想史”上的莊子并無二致。異彩紛呈的當代審美文化,莊子也沒有缺席,不過顯現的不是理論形態,而是當代人從中讀出的生活智慧,甚至不乏感性形態。2007年《于丹<莊子>心得》的大熱引發了一場莊子文化的風潮。2007年至今,大學教授、媒體人、作家等各類作者出版的有關莊子的“心得”式、“生活寶典”型的大眾讀物不下100種,若從當代審美文化的宏觀視域觀之,《莊子》的文化風潮完全可以稱得上是“《莊子》當代審美文化”。1990年代以來的當代審美文化討論將其理論內涵聚焦于生活與感性層面,《莊子》當代審美文化也不缺乏這兩層維度。有關《莊子》的大眾讀物大都將自己定位為面向大眾生活的指導書,如《給大忙人看的莊子》(企業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莊子叫我們想開點》(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年版)等等。而說莊子感性,似乎有點困難,莊子是歷史人物,僅從畫像上來看,他的確不夠帥氣,更談不上性感。但當代審美文化中的感性沒有局限在視覺,它是一個“穿越”性的詞,在很多場合和境域都能遇到。比如我們說“于丹講得好”、“書寫得好”,這個“好”字就包含著感性意義,我們完全可以將之替換為“痛快”、“過癮”等一些明顯帶有“感性”色彩的詞。看來,當今《莊子》的生活與感性維度并不匱乏,但它們不是《莊子》的本然屬性,而是當代審美文化中媒介、消費、經典符號及文化博弈等要素多維形成的結果。
于丹講得好
于丹現象的成因首先是于丹講得好。《百家講壇》開播十余年來,真正大紅大紫的人物就兩位,一位是學術超男易中天,另一位是學術超女于丹。“學術”與“超男(女)”聯系起來顯然有諧謔甚至是挖苦的味道,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稱謂也分明表明了學術與流行文化現象的分離。易中天、于丹來自學界,但他們所講的內容并非學術,充其量只是治學的衍生品。學術不可能大眾化,其衍生品卻可以暢通無礙地進入大眾生活,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在當代社會,取得大眾的關注是文化事件成長的前提,于丹無疑做到了。
于丹講得好,“好”字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形式,其二是內容。就“形式”而言,于丹給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她講課鏗鏘有力,聲情并茂,與那種一板一眼的學究式講法有很大不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第一時間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是有效傳遞信息的關鍵。抓住注意力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注意力留駐,這就要靠內容了。于丹講的是《莊子》,《莊子》是眾所周知的文化經典,但這不是留住大眾的關鍵理由。于丹吸引大眾的法寶在于她講《莊子》的具體方式,她首先把《莊子》玄妙的哲理還原為一個個生活道理,再用小故事進行串接,這樣的《莊子》淺顯易懂、精彩生動。于丹傳布的莊子思想是與當下生活對接的生活智慧,自然能受到大眾的歡迎。
形式側重于感性,內容側重于理性,二者并不對立,而是相互促進的。由形式的好進而關注內容,內容好又會引人反觀形式,這時的形式已不是給人以第一印象的形式了,而是觀眾經過對內容與形式的全面評價之后形成的身心愉悅的整體表現形式。在這種高級形式中,感性和理性融合在一起,而更加側重感性。如我們常說聽人講課“如坐春風”,這個比喻形容的分明是一種舒暢的感覺。看來,說于丹講得好,這個“好”字的含義中,感性占了相當大的比重。當代審美文化中,“感性”已超越了經典美學對它的限定,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莊子》作為當代審美文化現象,感性元素實是一種基礎構件。
媒介的“超鏈接”作用
于丹講得“好”,如果只在高校課堂上講,知道她的人畢竟有限;在電視上講,就不一樣了,廣大的受眾都有成為于丹擁躉的潛力。雖然,由于網絡媒介的快速發展,電視一家獨大的局面早已被打破,但現在的媒介也早已超越了各自為政的階段,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媒介組織。電視、網絡、紙媒等媒介已經形成了聯動,電視節目火了,網絡、紙媒肯定順勢而上;同樣,網絡、紙媒上有什么新鮮事,電視節目也會有選擇地進行追蹤。這樣,電視、網絡、紙媒等媒介已經成了彼此的超級鏈接,只要在一種媒介上引起關注,就很有可能迅速成長為一個頗具影響的文化事件。可以想見,于丹講《論語》初期,關注她的人并不多。當時于丹的名氣還不夠大,《百家講壇》是一個老牌節目,也無需進行刻意炒作。于丹的大熱完全是由于她講得好,繼而在網絡、紙媒等媒體上傳布,更多的人被吸引來看于丹的節目,于丹由此迅速成長為一個文化新星,她趁熱打鐵講得《莊子》自然也引起了人們的青睞。在這個意義上講,沒有發達的媒介,也就沒有今天的于丹和《莊子》。
媒介不僅僅是成因,其本身也是《莊子》文化現象的構成要素。“媒介即訊息”,麥克盧漢這句廣為人知的話意在說明“對人的組織與行動的尺度和形態,媒介正是發揮著塑造和控制的作用”〔3〕,也就是說媒介操縱著社會文化現象的結構過程。他在《理解媒介》一書第二版序言中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任何技術都逐漸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人的環境,環境并非消極的包裝用品,而是積極的作用過程。”這句話如果放在《莊子》審美文化現象中可以理解為:多種媒介組成的媒介帝國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環境,這種環境保證了于丹、《莊子》等信息的迅速流動,并最大限度地將之與大眾聯系起來,形成一種火熱的文化景觀。媒介在這種景觀中絕不是一個外在的裝飾,而是深入文化肌理起積極構造作用的關鍵元素。沒有發達的媒介,也就沒有當代瞬息萬變的文化現象,也可以說“當代”一詞本身就內置有媒介的意義。麥克盧漢還將媒介分為“熱媒介”和“冷媒介”,提供高清晰度信息、受眾參與度低的媒介就是熱媒介,提供低清晰度信息、受眾參與度高的媒介就是冷媒介。熱冷媒介的分類或許還有很多值得商榷之處,但清晰度與參與度的對比的確指出了媒介傳播作用的一個重要事實。當代的媒介帝國,就其整體效果而言偏向于“熱”的一面,信息的記載、傳輸等都維持了較高的清晰度,高清晰度也就阻斷了受眾對信息的深度加工與介入,受眾更多的是停留在感性認知的層面,從而確立了當代文化中感性的統治地位。大眾對信息淺嘗輒止的接受促生了大批的“熱”文化現象,《莊子》現象也是其中之一。
消費的文化參與
“消費”是一個中性詞,是人類社會中一種常見的經濟行為,不過,這種中性的理解較適用于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的時代。生產力水平較高、社會物質財富大為豐盛的時代,“消費”一詞就承擔了遠超過經濟行為本身的意義。如波德里亞所說,消費是“當代社會關于自身的一種言說,是我們社會進行自我表達的方式”〔4〕,也可以說,與“媒介”一樣,消費不僅是當代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因,它帶來的社會變化也使其成為當代文化的重要構成元素。在波德里亞看來,生活在豐盛時代的人們被“物”包圍著,這種物不只是單純的消費材料,還包括附加在消費材料上的意義。如日常生活用品,在功能大致相當的情況下,不同品牌及廣告宣傳對該品牌的定位就成了這種消費材料的意義。當代社會,消費的內涵更多的指向消費材料的“意義”,“功能”倒成了一種附加的東西。
任何熱文化現象都有導向消費潮的潛在可能,因為“熱”也就意味著流行與時尚,用現在一個比較時髦的詞來說就是“人氣”。如果一種文化現象人氣旺盛、關注度高,商業策略運用恰當就很容易引起消費熱潮。西美爾時代的時尚與今天有很大不同,但他對時尚的言說卻有穿越時代的力量,“時尚的目標特別接近于純粹的金錢擁有”〔5〕,這句話明確指出了時尚與消費的密切關系,由此我們或許可以理解一些人用極端手段獲取金錢、追慕時尚的行為。消費熱潮中,人們購買的主要是一種感覺,一種由時尚孕育出的狂歡心態,這就是消費品的意義,其物質形式僅僅是承載這種意義的外殼而已。
于丹的大熱自然引發了《<莊子>心得》的熱賣,數百萬冊的銷量無疑創造了一個消費神話。而我們不禁要問的是,在這數百萬的購買者中,真正認真品讀此書的會有多少呢?這個數字無法統計,但可以想見的是,認真讀這本書的人不會很多,它作為時尚品的意義要大于作為一本書的價值。或許象其他許多時尚品一樣,它最為合適的歸宿就是房間里的某個角落,在那里它只是它的主人曾經追逐時尚的一個見證。《<莊子>心得》畢竟不同于一般的時尚物品,它還承載著更為豐富的文化意義,而這種文化意義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仍然要靠消費來引導。《于丹<莊子>心得》熱賣之后,出版商看到商機,紛紛推出《莊子》的“心得”式作品。這些作品具有明顯的休閑、娛樂指向,其熱度雖然無法與《于丹<莊子>心得》相比,但連續幾年的出版、100多種的數量也使這些作品漸成氣候,人們已漸漸接受這種解讀《莊子》的方式,《莊子》的影響范圍因而也在慢慢擴大,《莊子》正在以一種新的方式占據當代文化的一席之地。毫不客氣地說,消費導引的這一出版現狀正在悄悄改變著當下的文化格局,消費作為當代文化的構成元素由此可見一斑。
經典的符號價值
“經典”的身份并沒有在《莊子》“熱”現象中起到關鍵作用,但“經典”的廣告效應確乎提升了受眾的參與度。在于丹掀起的《莊子》熱潮過后,《莊子》并沒有像其他流行文化現象一樣淡出大眾的視野,而是在出版商的推動下繼續維系了一定的熱度。《莊子》能夠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發揮余熱”無疑受惠于其“經典”的文化地位,只不過“經典”的內涵已悄然發生了轉變,即由學界的、官方的經典轉變為大眾的經典。
《莊子》成為經典應始于魏晉。魏晉時期尚清談,《老子》、《莊子》、《周易》被視為“三玄”,談論注解者甚眾,“三玄”的名號也就意味著《莊子》“經典”地位的確立。自是之后,歷代解莊注莊者不絕如縷,《莊子》的經典地位遂得以鞏固。西學東漸以來,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莊子》自然不會受到輕忽。學界對《莊子》的研究一方面延續了注解的傳統,另一方面則融入了現代內涵與西學視野,后者在現代語境中尤其重要。同時,作為“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莊子》也在普及之列。直至今天,這兩方面的工作都在扎實推進,《莊子》的經典地位當然毋庸置疑。但對于大眾來講,《莊子》更多地是一種櫥窗里的經典,只能觀賞而無法觸碰。《莊子》艱深的思想將很多人擋在了封面之外,人們只知其名,難知其味。
《于丹<莊子>心得》為大眾打開了《莊子》,后來跟風出版的眾多《莊子》讀物走的也是大眾路線,這一現象給人的印象就是《莊子》這一傳統經典已經走入了尋常百姓家,大眾終于接觸到了傳說中的經典。但需要說明的是,此時的經典與學界的經典已經大不相同,“心得”類《莊子》擺脫了注解傳統、學術理路,融入當代生活智慧,成了一種通俗讀物,這也是于丹飽受爭議的根本原因。此時的《莊子》如果還被視為經典的話,它已經是被當代文化重新建構的經典了,或者說《莊子》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獲得了重新編碼,官方的、學界的經典在當代的《莊子》這里只留下了一個厚重的符號。當然,重新編碼后的經典在內涵上并非與此前的經典完全割斷了聯系,因為很多“心得”類讀物的作者都是學界中人,他們的作品肯定有對傳統的承續,只不過在寫作目的上更多地側重于當下生活。
中國的當今社會已有比較濃厚的后現代氛圍〔6〕,很多經典在當代語境中都面臨著被解構的命運。雖然解構之風盛行,但經典思維依然存在,因為解構的同時也在建構,建構的過程仍然會出現經典。當代娛樂文化盡可以對《莊子》重新編碼,也可以將這種重新編碼看作解構,但要注意的是,它消解的是《莊子》的經典闡釋,而不是其符號性的經典地位。不僅如此,這一編碼過程還須大大借重《莊子》的經典地位。即使在重新編碼的讀物中,也能分出等級來,名家、著名出版社的書相對來說較受重視,人氣較旺,這也能反映出經典思維的存在。“經典”的問題非常復雜〔7〕,不論如何,《莊子》的經典價值都在其當代審美文化現象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博弈的力量
一談到博弈,我們自然會想到博弈論。博弈論是一種有關策略的理論,力求在雙方或多方勢力較量中尋求均衡。而文化博弈,如果不考慮經濟、政治等元素的介入,完全沒必要涉及策略,異質文化的碰撞交流總能激發出文化活力,促進文化的良性發展。王國維曾大贊“佛教之東”對“吾國思想凋敝”的補益作用,近世傳入的“西洋思想”又被他稱為“第二之佛教〔8〕”,可見“西學東漸”所帶來的文化能量的巨大。莊子躬逢其時,西學與中國文化不同的觀念、方法等極大地豐富了《莊子》的詮解空間,莊子也因而煥發出新的活力,游走于中學與西學、傳統與現代之間。近代以來對《莊子》的新闡釋主要是學界的努力,而在當代審美文化中,《莊子》又不得不遭遇大眾文化的語境,傳統與當代、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博弈也使莊子迅速成長為一個文化明星。
學界對《于丹<莊子>心得》的指責是顯見的文化博弈,但在此之前,有關《莊子》的文化博弈已然展開,《于丹<莊子>心得》可以說就是博弈的一個結果。于丹在講《莊子》之前考慮的問題應包括《莊子》的本文、經典的闡釋、傳播的效用、觀眾的接受能力等,這幾方面的問題其實就是傳統與當代、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關系問題,于丹在其中找到了很好的平衡點,贏得了大眾,也為自己贏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其后引發的爭議可以視為已經潛存的文化博弈的外顯化,贏得大眾的于丹幾乎沒費什么口舌便在這場大眾矚目的博弈中占取了主動。于丹贏得了經濟利益,不能說于丹贏得了文化博弈,文化博弈很難用輸贏來論。學界中人的退卻不代表精英文化的萎縮,《莊子》的經典闡釋依然是學界一以貫之的研究熱點。這場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角力最顯著的一個結果就是擴充了莊子文化的影響力,大眾可以不必掩飾他們對晦澀的經典闡釋的厭惡之情,但他們最起碼知道了學術的莊子與大眾的莊子存在著不同。所以,文化博弈,受惠的是文化自身。有關于丹的爭議結束了,但《莊子》引發的博弈并沒有結束,《莊子》大眾讀物的撰述者不得不面對多種文化勢力的交鋒,況且很多作者屬于學界精英階層,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在他們身上的拉扯可能更為劇烈。正像西學與中學的碰撞激發了中國文化的活力一樣,經典闡釋對大眾讀解的滲透也會提高莊子的文化活力,大眾文化的興盛同樣會引發精英階層對莊子審美文化的重新定位。
〔參 考 文 獻〕
〔1〕 陳炎.中國審美文化史〔C〕.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
〔2〕 周來祥.中華審美文化通史〔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008.
〔3〕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4.
〔4〕 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266-227.
〔5〕 齊奧爾格·西美爾.時尚的哲學〔M〕.費勇,吳燕(上燕下曰,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74.
〔6〕 曾艷兵.東方后現代〔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7〕 周憲.經典的編碼與解碼〔J〕.文學評論,2012(04).
〔8〕 王國維.論近年之學術界〔G〕\\姚淦銘,王燕.王國維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36.
〔責任編輯:史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