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深入實施,我國自發成立的群眾體育社團組織發展迅速,這些社團組織對區域群眾體育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組織、指導和推動作用。體育社團在體育強國建設中具有為公民提供參于體育活動的組織方式,促進良好體育生活方式的養成,滿足社會對體育活動的多元化的需求等作用。體育社團在發展中存在管理體制繁瑣、經費緊缺、自身管理水平和指導能力低下等問題。建議加強監管、放寬準入制度,進一步提高籌資能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建立群眾體育社團骨干人員的培訓體系等。
[關鍵詞]體育強國;群眾體育社團;主要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059 — 02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國競技體育成績進入到世界第一集團的行列,這標志著我國進入到競技體育強國的行列。胡錦濤總書記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的總結表彰大會上提出“我國要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戰略思想”。〔1〕由此,我們國家開始致力于體育強國的建設,體育科學的專家學者們也紛紛對此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體育強國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體育綜合發展水平的評價,主要表現在競技體育的國際競爭力和群眾體育的發展水平。〔2〕群眾體育的發展水平是我國實現體育強國戰略目標的關鍵,如何推動13億多人口的群眾體育快速發展,則是專家學者研究和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隨著國家政治的繁榮和穩定,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在國際經濟地位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群眾的余暇時間明顯增多。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花錢買健康已經成為一種時尚,部分人群已經主動投身到群眾體育的活動之中。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我國發展體育事業的根本宗旨。群眾體質水平的提升是我們建設體育強國中的一個瓶頸問題。隨著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深入實施,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逐步健全,各種社會自發組織的體育社團組織的創建,必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群眾體育的快速健康持續發展。近幾年,我國自發成立的群眾體育社團組織發展迅速,如體育舞蹈協會、滑冰協會、冬泳協會、健身舞協會、太極拳協會等等。這些社團組織對區域群眾體育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組織、指導和推動作用,各級各類體育社團將肩負促進群眾體育快速發展的歷史重任。
一、概念界定
(一)體育強國
體育強國主要是指國家民族身體強,體育競技水平強,社會體育設施強,人民群眾對體育由衷熱愛,全民體育參與度強等等。在群眾體育領域,要使全社會廣大人民熱愛體育,投身到全民健身之中,使國民體質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要建立完善的覆蓋城鄉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在競技體育領域,要在奧運會等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國際比賽中,保持領先的競技水平。大力發展體育產業,使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促使中華民族體育文化在世界上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總之,在國際體育領域,中國體育要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要在推動世界體育發展、進步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體育社團
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3〕。體育社團是公民合法人以從事和發展體育事業為目的,自愿結成的群眾性組織。其主要職責是:宣傳和組織群眾參加體育運動,團結和動員社會力量參加體育運動,推動體育事業的發展。體育社團具有民間性、自愿性、組織性、共同性、非盈利性等特征, 體育社團是社會團體的重要類型,也是體育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之一。
二、體育社團在體育強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一)為公民提供參于體育活動的組織方式
體育社團多數都是以推廣或管理某一個體育項目為目的而成立的社會組織。這些社會體育團體分布在大大小小的社區,他們把喜愛某一個體育活動項目的人群組織起來,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健身活動,并提供科學的健身指導和體育技能指導,為公民提供了參于體育活動的組織方式。各個區域的同一體育項目的體育社團,還可以定期組織體育技能的交流和競賽活動,有效地推動了群眾體育的快速、高效發展,強有力地助推了體育強國建設。
(二)促進良好體育生活方式的養成
體育社團組織能夠對百姓健身進行科學指導,并能夠積極引導身邊人群加入到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行列,使之逐漸成為良好的體育人口,培養了公民健康,科學的體育觀念、意識,使人們積極、自覺地投身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促進良好體育生活方式的養成。
(三)滿足社會對體育活動的多元化的需求
由于人們的興趣、愛好、價值觀等都具有差別性,構成了對體育的不同需求,形成了體育興趣的多樣化特征。體育是現代社會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離不開體育。不同階層人群從健身、娛樂和人際交往等多方面對體育提出新的要求,形成了體育需求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各種單項的群眾體育社會團體的主要工作職能,就是滿足對某一體育活動喜愛的人群,有效組織、指導這一人群進行專項體育技能提高和科學健身指導。現階段,群眾體育的發展需要體育社團發揮它的獨特優勢,以彌補政府在滿足體育多元需求方面的缺陷。
三、體育社團組織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體育社團管理體制有待改革
隨著我國和諧社會、小康社會的快速建設,人們對待體育的思想認識也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花錢買健康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一種時尚,這種思想的形成,加快了群眾體育的社會化進程。群眾體育的觸角迅速伸向社會的每一個層面,各種類型的民間群眾體育社團也遍及社會的每個角落〔4〕。隨著民間體育社團組織的多樣性建立和發展,現行的體育社團管理體制表現出較多的問題。例如,體育社團組織必須經過縣以上政府體育管理部門的審批,才能到民政部門登記,并且要有規定的注冊資金,較多的注冊資金制約了部分群眾體育社團的登記注冊。再有,在同一行政區內如果已經有相近體育項目的社團注冊,那么就不得對新申請者進行注冊。〔5〕這些硬性的規定,使得很多群眾體育社團得不到法律的認可,得不到政府體育部門的業務指導和資金的資助,制約了群眾體育社團的快速發展。
(二)體育社團經費緊缺問題有待解決
群眾體育社團組織的生存和發展,依靠的是開展具有吸引力的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但是開展活動就必須要有經費作支撐,經費是群眾體育社團組織開展活動的物質基礎。但是,現階段群眾體育社團組織資金來源單一,基本都是依靠會費來維持運行。在民政局注冊的體育社團有少量的政府撥款,個別體育社團有時會得到各類組織和個人的的贊助,但很不穩定。可以說群眾體育社團經費十分緊張,是困擾著群眾體育社團快速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從現實情況來看,以健身群體為服務對象的體育社團大多數屬于民間自發性的群眾組織,這些群眾體育社團組織與體育政府部門的聯系較少,很難得到政府在經費上的資助,因而經費緊缺問題尤為突出。
(三)體育社團的管理水平和指導能力有待提高
一項調查資料顯示,61.6%的體育社團不作年度財務報告,只有4.3%的社團每年年終由會計作年度財務報告,并通過注冊會計師等作外部審計。〔6〕其他體育社團雖然做了財務報告,但沒有嚴格按財務要求辦理。目前,我國民間體育社團組織自律機制不完善,嚴重地影響了群眾體育社團組織的健康發展。這些管理混亂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和制約了群眾體育社團組織在全民健身中作用的發揮。另外,部分體育社團的領導者或體育指導者多為退休的老年人,他們中多數人員文化水平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體育專業學習,很難對社團會員和參加練習者進行科學的健身指導,這一人群的管理水平和體育指導能力有待提高。
四、有效發揮體育社團組織職能的對策
(一)加強監管,放寬準入制度
群眾體育社團的成立,體育行政管理部門在業務上應該積極指導和監管,并積極鼓勵他們進行注冊登記,以便得到體育行政部門在業務上的長期指導和法律的保護。應積極與民政部門溝通,放寬準入制度,簡化審批手續,形成一站式服務,有效促進群眾體育社團組織的發展壯大。群眾體育社團得到體育行政部門的指導和監管,將促進其健康持續發展,使其更好地發揮其引領作用,帶領社會人群進行科學健身,提高群眾體育的質量,為體育強國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做出貢獻。
(二)進一步提高籌資能力
資金是群眾體育社團良性發展的又一保障,進一步拓寬群眾體育社團的資金來源渠道,將有效提高群眾體育社團的組織職能,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現階段群眾體育社團組織必須解決觀念上的問題,把籌資當成一項重要的工作,充分開發籌資的人力資源。應選派群眾體育社團有關人員,參加專業部門組織的籌資技能培訓,多進行交流,通過學習及早提高籌資水平。允許群眾體育社團興辦經濟實體,開展經營活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可以有效地提高群眾體育社團的生存能力,以利于群眾體育社團組織在全民健身計劃中發揮其固有的優勢。
(三)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群眾體育社團組織建設的立足點應該是明確自身的性質、特點和使命,以服務各階層不同群體健身為宗旨。體育社團組織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引導社區民眾參與到健身活動中來,給大眾群體提供健身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健身方面的問題。以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積極開展大眾健身活動,也可以把大眾健身群體的愿望和要求反映給上級有關部門。
(四)建立群眾體育社團骨干人員的培訓體系
群眾體育社團的組織者和業務骨干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直接影響到體育社團組織的壯大,體育健身知識的推廣等等。政府的業務主管部門應建立群眾體育社團骨干人員的培訓體系,對這些從業人員定期組織專家講學、業務培訓和經驗交流等活動,提高群眾體育社團的的組織和管理能力,提高業務骨干的運動技能和科學健身的指導能力,使群眾體育社團真正成為大眾健身的引領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參 考 文 獻〕
〔1〕胡錦濤.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董翠香,茹佳,季瀏.體育強國視閾下中國學校體育發展方式探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11):88-92.
〔3〕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Z〕.中會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號,1998.
〔4〕盧元鎮.中國體育文化縱橫談〔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5〕李晴慧,郭郁文.體育社團與體育體制改革〔J〕.體育學刊,2002,(03):138-140.
〔6〕黃彥軍,徐鳳琴.影響中國民間體育社團發展的因素及對策〔J〕.體育學刊,2005,(06):45-47.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