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濕地旅游方興未艾,將我市的濕地旅游資源納入全國濕地旅游的大系統中進行全局性的規劃和開發,和全國各處濕地旅游景區、景點攜手合作,共同走集群發展道路,將是我市濕地旅游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關鍵詞]中國濕地節;中國濕地生態旅游協會;扎龍濕地;集群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061 — 02
一、建議的提出
1992年7月31日,中國正式加入《濕地公約》,每年的7月31日成為中國濕地的重要紀念日。為此《全面提升齊齊哈爾市節慶會展活動規模質量對策研究》重大決策咨詢項目課題組建議齊齊哈爾市人民政府、扎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中國加入《濕地公約》為時間節點,向有關方面申請承辦“首屆中國濕地節”,并以此為契機發起成立“中國濕地生態旅游協會”,簽訂《集群開發、資源共享協議書》,促進扎龍濕地資源保護與開發走集群發展的道路。
二、我國濕地景觀多樣,富藏旅游資源,濕地旅游方興未艾
濕地是地球上有著諸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我國濕地面積占世界10%,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目前中國已經被列入《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濕地共有41處,它們分別是:1.黑龍江扎龍自然保護區;2.吉林向海自然保護區;3.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4.青海鳥島自然保護區;5.鄱陽湖自然保護區;6.湖南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7.香港米埔和后海灣國際重要濕地;8.黑龍江洪河自然保護區;9.黑龍江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 黑龍江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內蒙古達賚湖自然保護區;12.內蒙古鄂爾多斯遺鷗自然保護區13.遼寧大連國家級斑海豹自然保護區;14.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15.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16湖南漢壽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17.湖南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18.上海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19廣東惠東港口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1.廣西山口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22.遼寧雙臺河口濕地;23.云南大山包濕地;24.云南碧塔海濕地;25.云南納帕海濕地;26.云南拉什海濕地;27.青海鄂凌湖濕地;28.青海扎凌湖濕地;29.西藏麥地卡濕地;30.西藏瑪旁雍錯濕地;31.上海長江口中華鱘濕地自然保護區;32.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3.福建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4.湖北洪湖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35.廣東海豐公平大湖省級自然保護區;36.四川若爾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7.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38.黑龍江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9.黑龍江南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0.黑龍江珍寶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1.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些濕地含蓋了我國各種不同的濕地形態,每一處濕地除了具有一般濕地的普遍表征之外,又都具有各自的特點。由于每處濕地自身特色的呈現,形成了我國絢麗多彩的濕地景觀。
隨著濕地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出來,濕地的生態之美也日益被人們所認知,人們親近濕地、感受濕地的欲望也越來越強烈。濕地生態旅游已經成為旅游資源開發的新主題,它所提供的旅游服務與產品也日益成為旅游市場的新寵。當我們利用百度進行搜索,有關濕地旅游的詞條會目不暇接地通過網頁展現出來,全國各地建立的濕地生態旅游的景區、景點難于計數。這些景區景點紛紛利用自身的特點,采取不同的經營方略打造特色,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宣傳,擴大知名度和影響,以期在市場競爭中形成優勢。但在發展中個別地方濕地旅游資源的開發缺乏科學的規劃,出現了對濕地原始生態的破壞,沒有將濕地旅游資源的開發同生態保護結合起來。濕地保護機構與濕地資源的開發、經營單位經常出現工作方向上的矛盾,而各個方面又都有各自的政策、法律方面的依據。保護區在面對這些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時,處境尷尬,力不從心。一些濕地資源的開發、經營單位為迎合游客不合理需求,讓游客玩得“舒心”、“隨意”,不惜以破壞濕地為代價,甚至有的地方在濕地放養家禽,加大了野生物種被傳染疾病的可能性……因此,在分散個體競爭的環境下,每個景區、景點單位的競爭成本越拼越高,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卻每況愈下。如何變個體競爭為集群并進,實現資源開發與保護并舉成為我國濕地旅游進一步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
三、舉辦中國濕地節,推動扎龍濕地旅游走集群發展道路
扎龍濕地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丹頂鶴人工繁育基地,而為齊齊哈爾贏得了“鶴鄉”的美譽。同時龍安橋國家濕地公園、明星島國家濕地公園、泰湖國家濕地公園、訥河市雨亭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等為我市濕地旅游資源的集群開發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和廣闊的空間。
我市是濕地資源比較豐富的城市,濕地的類型也比較多樣,地理分布也比較均衡,這是對濕地旅游資源進行集群開發的有利條件,也是我市在全國濕地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優勢所在。我市濕地旅游業的發展,不能僅僅滿足于吸引本地游客,更需要吸引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的游客。如何讓全國各地及國外游客能夠了解我市的濕地,吸引他們來我市進行濕地旅游?將我市的濕地旅游資源納入全國濕地旅游的大系統中進行全局性的規劃和開發,和全國各處濕地旅游景區、景點攜手合作,共同走集群發展道路,將是我市濕地資源保護與開發的一個有效途徑。具體做法如下:
1.舉辦“首屆中國濕地節 ”
2009年7月,杭州的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杭州市以此為契機,于當年11月舉辦了首屆中國濕地文化節。中國濕地文化節由國家林業局主辦,每兩年舉辦一次。第二屆中國濕地文化節于2011年10月在江蘇無錫舉辦。依照慣例,2015年將是第四屆中國濕地文化節的舉辦年。扎龍自然保護區作為我國最早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濕地,其名字列于名錄的第一位。我市與濕地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對此,我市可以考慮申辦第四屆中國濕地文化節,并通過創新性的工作將活動的主題拓展為中國濕地節,即將第四屆中國濕地文化節變更為首屆中國濕地節。
由于我國于1992年7月31日中國正式加入《濕地公約》,扎龍自然保護區等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因此每年的7月31日就成為我國濕地的重要節日。利用7月31日這樣一個特定的時間節點,通過慶典、論壇等形式來紀念我國加入《濕地公約》這一重要事件,共謀我國濕地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大計,有理由成為一項重要的節慶活動。為此課題組建議我市有關方面,抓住機遇,通過履行相關程序,取得第四屆中國濕地文化節的承辦權,并通過主題的拓展,將其打造成為“首屆中國濕地節”這樣一項國家等級的重要節慶活動。
該活動延承以往慣例,由國家林業局和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主辦,扎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作為承辦單位,邀請全國濕地管理、保護、開發機構和各個濕地旅游景區、景點單位的相關領導、學者、專家參加,在齊齊哈爾舉辦“首屆中國濕地節暨第四屆中國濕地文化節”,將“集群、保護與共享”確定為首屆論壇的主題。通過主題歌征集、標識征集、主題論壇、濕地觀光、成立機構、簽訂協議、文藝演出等活動紀念我國加入《濕地公約》這一重要事件。
2.成立“中國濕地生態旅游協會”
作為首屆“中國濕地節”的重要活動之一,由扎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扎龍濕地旅游機構作為發起單位,邀請全國各個濕地旅游景區、景點單位加盟,成立“中國濕地生態旅游協會”,簽訂《集群開發、資源共享協議書》。該協會活動宗旨是促進全國濕地旅游資源的集群開發與保護,加強各個濕地旅游服務機構作為會員單位的交流與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在自愿原則的基礎上,會員單位統一使用服務標準,統一配送、銷售旅游商品,統一使用旅游服務品牌、商標標識,通過建立協會網站共用網絡平臺、共享媒體資源,通過協議約束力的發揮共同為濕地保護承擔責任。
3.積極推進“鶴文化”成為“濕地主題文化”
當前“鶴文化”已經被確認為“齊齊哈爾的城市主題文化”。“城市主題文化”是從個性化的角度對城市這一特定地域系統的文化特質的高度概括。濕地也是一個特定的地域系統,它也和城市一樣,有其個性化的文化特質,我們可以把對于這一文化特質的概括,叫做“濕地主題文化”。“鶴文化”不僅具有成為“齊齊哈爾城市主題文化”的特質,同樣也具有成為“濕地主題文化”的充分條件。丹頂鶴是濕地生態系統標志性的野生動物。人們看到丹頂鶴就會想到它所生存的生態環境,人們的頭腦中就會出現濕地中的各種生動的景象。在濕地生態系統的野生動植物中,丹頂鶴是唯一的被人們賦予了豐富文化符號的生物。因此丹頂鶴是最有資格代表濕地生態系統視覺形象的動物。集中在其身上的豐富的生命象征意義,使它完全背負得起“濕地之魂”這一稱號。丹頂鶴與濕地之間那種生命與環境的交融與相依,使“鶴文化”必然要成為“濕地的主題文化”。
為推進“鶴文化”成為“濕地主題文化”,有關方面需要將與丹頂鶴相關的元素不斷地融入濕地文化當中,使人們在濕地文化中隨處可見丹頂鶴的形象,了解到鶴文化的內涵。通過在中國濕地節、濕地旅游發展論壇和濕地旅游協會及其官方網站的標志設計中融入丹頂鶴的圖形等一系列具體做法,使“鶴文化”作為“濕地主題文化”被各個方面認知、理解和接受。
“首屆中國濕地節”的舉辦,將為濕地旅游集群發展創造難得的契機;“中國濕地生態旅游協會”的成立,將為濕地旅游產業集群的形成,提供一種可行的組織形式;“鶴文化”成為“濕地主題文化”也將為我國集群化發展的濕地旅游提供主題和品牌元素。有關方面通過一些積極的嘗試和探索,將會推動扎龍濕地旅游和全國各地的濕地旅游一起走上集群發展道路。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