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俄羅斯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宗教救世思想、民族主義以及泛斯拉夫主義是俄大國思想產生的主要原因。大國思想在俄羅斯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一直延續至今。它已經深深的融入到俄羅斯人的意識之中,引領著俄羅斯人走向大國復興之路。
[關鍵詞]俄羅斯;大國思想;根源
[中圖分類號]D8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067 — 02
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歷任領導人均在不同的場合提出,俄羅斯不僅過去是、現在和未來仍將是一個大國。大國思想對當今俄羅斯的內政外交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主要對俄羅斯大國思想產生的根源做初步探討。
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
俄羅斯發祥于東歐大平原,周圍是一望無際的平川,沒有任何的天然屏障來保障其安全。歷史上,俄羅斯遭到了佩齊涅格人、波洛伏齊人、哈扎爾人、蒙古韃靼人、土耳其人、波蘭人、立陶宛人、日耳曼人和瑞典人的反復入侵。在這種情況下,莫斯科公國擴充它的邊界的強烈要求出自一個單純的欲望一一繼續生存的本能。從莫斯科公國作為一個擺脫蒙古霸主統治的獨立的政治單位出現的時候起,它的統治者就用領土擴張的手法作為一種防御手段。〔1〕從此,俄羅斯便踏上了對外擴張的征程。 到19世紀末,俄羅斯國家的版圖最終確立。經過長達350年的血腥兼并和殖民擴張,俄國由偏居歐洲一角的莫斯科公國擴大成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它的版圖由280萬平方公里擴展為2280萬平方公里。領土的擴張使俄羅斯人真正體驗到了強族拱手、弱國獻土所帶來的快慰感;而強大國家在抵抗強敵入侵俄國時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俄國在與其他列強角斗國際事務時遭遇挫折,或俄國自身困難導致其大國地位受損時所帶來的困難,更使俄羅斯人認識到強大國家對他們自身安全和民族自尊的重要性,俄羅斯人的大國、強國觀念和意識逐漸形成,并浸入和積淀于他們的內心深處。〔2〕
此外,俄羅斯獨特的地理環境還對其民族心理產生了重要影響。別爾嘉耶夫認為:俄羅斯土地廣袤無垠、恢宏遼闊和俄羅斯的精神相吻合,自然的地理和精神的地理是一致的,俄羅斯人民因為平原如此之大而很難把握如此廣闊的空間使其定型。〔3〕俄羅斯的地理環境使得俄羅斯人民在對待國家態度上,是最國家化、最官僚的國家,俄羅斯的一切都可以轉化為政治的工具,俄羅斯人民創造了世界上最強的工具,最大的帝國;在對待民族的態度上,俄羅斯是世界上最民族主義的國家,推行高壓統治,民族自大,以為自己是唯一負有救世使命的國家。
二、宗教救世思想
988年,羅斯受禮后,東正教成為了俄羅斯的國教,東正教來源于基督教。與歐洲其它宗教不同,基督教浸透著改變異端信仰的熱情和好戰精神。一開始基督教就強調四海一家,宣稱自己是世界宗教,從使徒時代到現在,積極傳教一直是基督教會的主要特點。而且為了使異端或者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會總是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基督教中的這種十字軍精神奠定了俄羅斯救世思想的基礎。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俄羅斯教會認為拜占庭的淪陷是東正教失去純潔性的結果,是上帝對東正教向天主教無原則屈從的懲罰,認為莫斯科將是繼羅馬、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羅馬,是拜占庭帝國的唯一繼承者,沙皇被認作是上帝在地上的全權代理人。普斯科夫修道院院長菲洛費伊在致伊凡三世之子瓦西里三世的幾封信里清楚的表達了這一信念。他認為:第一個羅馬因信奉異端而垮臺,第二個羅馬—君士坦丁堡的教堂之門也被伊斯蘭教徒的戰斧所劈開。現在這里是新的第三羅馬,保持您的皇位以及神圣使徒的教堂,使宇宙之內,普天之下,永遠照耀著正教信仰的陽關。兩個羅馬已經垮掉了,第三個羅馬屹立著,而第四個羅馬帝國永不會有。〔4〕1589年由君士坦丁堡四位牧首簽署的同意建立莫斯科牧首區的文件中,就明文規定莫斯科為“第三羅馬”,并稱俄羅斯是優異于以往存在的任何帝國的東正教帝國。
自此,第三羅馬的觀念深深印刻在俄羅斯人的意識中,形成了他們強烈的拯救歐洲和拯救世界的特殊歷史使命感。正如別爾嘉耶夫所說:“很久以來就有一種預感:俄羅斯注定負有某種偉大的使命,俄羅斯是一個特殊的國家,它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別的國家。俄羅斯是神選的,是賦有神性的”。〔5〕直到今天俄羅斯人仍然沒有忘記這種救世思想,仍不斷鼓吹“世界應該感謝俄國發揮了拯救者、解放者的作用。俄羅斯每過百年便履行一次歷史使命,這是俄羅斯的天然使命。” 〔6〕
三、俄羅斯民族主義
羅斯受禮使得俄羅斯接觸到了歐洲文明最發達的部分。然而,此后240年蒙古人的統治又使俄羅斯民族繼承了東方式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普列漢諾夫后來在談到俄羅斯擺脫蒙古統治時說“俄羅斯之所以戰勝亞洲人,是因為它本身也變成了亞洲。”〔7〕這樣,西方化和東方化的兼容就成了俄羅斯文明最顯著的特點,也是俄羅斯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就像尼別爾嘉耶夫指出的那樣“俄羅斯民族不是純粹的歐洲民族,不是純粹的亞洲民族。俄羅斯是世界的完整的一部分,巨大的東西方結合體,它將兩個世界結合在一起。在俄羅斯精神中,東方與西方兩種因素永遠在角力。”〔3〕
在向西方國家學習的過程中,經濟文化都十分發達的西歐國家給俄羅斯的民族意識中不可避免的增添了特殊的自卑感。恰達耶夫直接指出:我們是世界上孤獨的人們,我們沒有給世界以任何東西,沒有教給他任何東西;我們沒有給人類思想的整體帶去任何一個思想,對人類理性的進步沒有起過任何作用。〔9〕這深深刺激了俄羅斯人的民族自尊心,引起了西方文明和俄羅斯本土文明的沖突,并直接導致了之后西方派和斯拉夫派關于俄羅斯發展道路的論戰。斯拉夫派強調俄羅斯的特殊性,認為村社和東正教都是俄羅斯特有、寶貴的東西,應從俄羅斯本土文明的本質中去尋找國家發展的道路。即便是之后產生的歐亞派也指出俄羅斯文明是單獨的一種兼容東西方的歐亞文明,同時對歐洲中心主義持批判態度,強調東方對俄羅斯歷史的作用和影響。為突出俄羅斯民族的特殊性和使命感,斯拉夫派對西方文明采取貶損的態度,認為西方文明已經發展到了頂點,開始走向衰落,而俄羅斯的文明才剛剛開始,處于上升階段,它將拯救西方世界。這種“愛國”情調所包含的非理性化、不合潮流也不切合實際的成分,往往成為阻礙改革,成為大國主義和帝國思想的理論基礎。
四、泛斯拉夫主義
泛斯拉夫主義產生于19世紀初,最早出現于西斯拉夫人的知識分子中。在與西歐民族的交融溝通中,斯拉夫各民族,尤其是斯拉夫小民族感到自身力量的不足,政治上處于弱勢地位,期望能以斯拉夫人共同的民族起源、共同的民族歷史文化為紐帶,建立斯拉夫各民族的聯邦國家,聯合對付外敵的入侵和殖民壓迫。可以看出,在最初的階段,它主要追求整個斯拉夫民族種族和文化上的認同。但當泛斯拉夫運動傳播到俄國后,便立即與俄羅斯的民族主義相結合,使得泛斯拉夫主義開始“異化”,成了俄羅斯帝國主義擴張及帝國化的工具。俄羅斯泛斯拉夫主義者主張俄羅斯是斯拉夫世界的保護者和統治者,應在沙皇的領導下實現斯拉夫人思想的一元化和民族的一致性,建立以俄羅斯為“盟主”的大斯拉夫帝國,最終實現帝國的俄羅斯化。泛斯拉夫主義體現在之后的沙皇對外政策中,如以“斯拉夫民族解放”的名義向西擴張,試圖將巴爾干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中;對西斯拉夫的波蘭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強行實施俄羅斯化,規定俄語為官方語言等。泛斯拉夫主義的影響還體現在二戰時,為了維護自身安全,蘇聯占領了波蘭、芬蘭、白俄羅斯的大片領土,吞并了波羅的海三國,組建了所謂的東方戰線;戰后,蘇聯組建了華沙組織和九國共產黨情報局,將這些國家置于自己的控制下,之后又提出的“社會主義大家庭論”、“有限主權論”等,充分暴露了帝國主義本色。作為一種為擴張進行解釋的泛斯拉夫主義,它迎合了俄羅斯帝國的擴張需要,并且與救世理念一起成為一種民族心理,深深的融入到俄羅斯人的靈魂中。
五、結語
俄羅斯原本只是偏居歐洲東北部的一個公國,被西歐看作是一個未開化、粗鄙的國家。在擺脫了蒙古人統治之后,俄羅斯人為了獲得絕對安全感以及在救世思想的感召下,踏上了對外擴張的征程。伊凡雷帝征服了與之毗鄰的兩個汗國,把國家的疆域擴展到了烏拉爾山和里海地區。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大帝分別通過北方大戰和俄土戰爭獲得了波羅的海和黑海出海口。亞歷山大一世在衛國戰爭中戰勝了拿破侖帝國之后,以解放者的姿態進入歐洲,主導了歐洲體系的塑造,登上了歐洲霸主的寶座。此后,俄羅斯到處鎮壓歐洲革命,成為“歐洲憲兵”。二戰后,蘇聯建立了華約組織,勢力延伸至各大洲,并且和美國爭奪全球霸權,主導了國際秩序四十多年,俄羅斯的權勢達到了頂峰。
從俄羅斯社會歷史發展角度來看,自沙皇俄國至蘇聯,俄羅斯享有大國地位、充當歐洲和世界歷史的主角已經數百年之久,俄羅斯人自然已習慣了作為主宰的角色,習慣了起大國或超級大國和世界強族的作用。〔9〕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不僅失去了大量的人口、領土和戰略要地,經濟凋敝、政局混亂,而且俄羅斯的國際地位也是一落千丈,甚至有淪為二三流國家的危險。這種情況使俄羅斯人重新回憶并憧憬昔日的大國地位。面向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失敗后,俄羅斯開始積極推進國際體系多極化的形成,以保證俄羅斯成為多極世界中有影響力的一極。普京執政后,以振興大國地位為目標,制訂了“以國家利益為核心,以強國富民為使命,以民族精神為動力,以經濟發展為前提”〔10〕的系統的全面的俄羅斯發展戰略。梅德韋杰夫執政時期提出了俄羅斯全面現代化戰略,為俄羅斯復興之路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大國意識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俄羅斯人的靈魂中,俄羅斯人也將在這一思想的引導下踏上大國復興之路。
〔參 考 文 獻〕
〔1〕〔美〕亨利·赫坦巴哈,等.俄羅斯帝國主義——從伊凡大帝到革命前〔M〕.北京:三聯書店,1978: 29-30.
〔2〕李勃.俄羅斯人大國思想淵源初論〔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9,(05):27.
〔3〕〔俄〕別嘉爾耶夫.俄羅斯思想〔M〕.北京:三聯書店,1995:02.
〔4〕王為民,胡紀皆,葉海林.俄羅斯帝國浮沉之謎〔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5:39-40.
〔5〕〔俄〕別爾嘉耶夫.俄羅斯的命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01.
〔6〕〔俄〕弗·日里諾夫斯基.俄羅斯的命運〔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190.
〔7〕〔俄〕普列漢諾夫.俄羅斯社會思想史(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01.
〔8〕〔俄〕恰達耶夫.箴言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3.
〔9〕宋瑞芝.俄羅斯精神〔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71.
〔10〕俞邃,等.普京能使俄羅斯振興嗎〔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04.
〔責任編輯:張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