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在于利用物的存在和精神的統一創建一種氛圍,利用這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心智,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完善學生的高尚人格。本文主要從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人起主導作用,支配和改造著物質文化,物質文化起引導作用,對人產生這樣那樣的影響展開討論。重點針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對健康人格培養的作用進行分析。同時指出,校園物質文化是一所學校潛在的教育資源,對教育塑造學生起著“潤物細無聲”的“浸潤”作用,倡導將學校辦學精神充適凝集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創建飽含精神正能量的校園物質文化。
[關鍵詞]校園文化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健康人格 精神正能量
[中圖分類號]G6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120 — 02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切文化都沉淀為人格”。余秋雨先生在《秋雨時分》談話節目中也講到:“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群體文化,是校園特定的精神環境與文化氛圍凝鑄一體的產物,體現了一所學校長期辦學所形成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反映出一個學校的辦學特色、文化底蘊和精神面貌以及在服務社會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在于利用物的存在和精神的統一創建一種氛圍,并利用這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完善學生的高尚人格。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正是在于發揮這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由此,加強和改進校園文化建設,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層次,已成為學校增強辦學實力,提高辦學效益〔1〕,促進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一、校園文化與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在學校辦學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進程中凝集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校園里的一切人、事、物等諸關系的生態共同體。既包括物化形態的校園建筑設計、景觀布局、綠化美化等,也包含有學校的歷史傳統、校風、校訓、教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間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準則。
校園文化重在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主張“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人們稱建筑為凝固的音樂、沉默的史詩、歷史的教科書和社會發展的見證人。在校園建筑與墻面布置、雕塑景觀與標語圖示、花木種植與設計分配上需要體現校園的文化內蘊和育人作用。校園建筑的規劃與布置、廊壁空間的設計與裝置、設備設施的利用與配置、綠化美化的整理與設置雖只是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部分,但其體現出的作用和價值卻非常重要,它是校園精神文化的總承載與集中表現。校園文化建設涉及內容十分寬泛,本文側重于校園文化建設中物化形態的部分,即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好的校園文化會從學校的辦學特色、辦學歷史、辦學理念、校園環境、管理機制、校風、人際關系和文化活動等幾個方面進行考慮,是學校事業發展的引擎。對辦學理念系統的設計,其實是對學校靈魂的勾勒,是對決策者的思想、對學校辦學實踐的結晶進行凝煉,從而抽象成廣大師生員工的共識。比如,山東臨沂大學以“實”作為校風,以“明義 銳思 弘毅 致遠”〔2〕作為校訓,以“和為貴,學為先,師生為本,事業為重”作為工作方針,依托歷史傳統文化,突出革命老區紅色優勢,致力于培養“具有沂蒙精神特質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得到了全校幾萬名師生員工的高度認同和社會的廣泛贊許。如果說高品質的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動力,那么學校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則是學校文化的外顯張力,它是凝聚學校精神文化,形成高品位、高質量的學校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
二、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的人和物及其關系
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人起主導作用?!叭恕弊鳛樾@文化建設的主導,應自覺創設良好的輿論和工作學習環境。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先生說:學校文化建設不是校長一個人的事,而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最基本的群體是教師和學生,由這兩個群體之間的互動而形成和創建的文化體系構成了校園文化的整體生態。但教師群體和學生群體在校園文化影響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大不相同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施教者群體代表著校園主文化的思想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教師群體的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進行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和規劃時必須考慮到整體化、人性化、生活化、現代化,盡管可以最大限度地征求學生群體代表性的意見和建議,但最主要的還是依靠教師群體的參與。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師生員工要積極參與,努力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提煉、總結、充實、提高。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以人為主體的,人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起著主導性作用。
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物起引導作用。“物”作為發揮影響作用的存在體,有著重要的環境美化和人文承載價值。加拿大的著名學者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見之牛津》中寫道:“對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生活和環境?!薄?〕利考克的話向人們揭示了校園環境、校園物質文化在人才培養中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校園精神文化與校園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而校園物質文化則是實現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和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根本依據。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中最主要的“硬件”部分,是校園文化直觀化、視覺化的一項重要工程。正因為這些物質文化依托的是承載著校園精神的“人造物”,因之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校園物質文化對于學生的心理、思想意識及行為習慣的影響是直接的、深刻的。校園中的各類建筑設施、景點綠化、宣傳圖示等,凝集著富有地方和時代特色的校園文化和校園精神。
從人化自然的角度來看,人支配和改造著物質文化。從人的社會化的角度來看,物質文化又反過來對人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由此,“人”要積極創設和利用好校園建筑設施、文化景觀、宣傳圖示等,把物理環境打造好,讓其積極傳達精神正能量。
三、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對健康人格培養的作用
古代詩人謝靈運曾寫道,“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環境以其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人、影響人,人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古人常講“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自是有足夠實踐做支撐的道理。為此,筆者常常建議教育培養人要像“腌咸菜”一樣,很多時候人是靠具有正能量的環境“腌”出來的。有因于此,學校要積極營造和諧的物質文化環境,使全校師生員工生活在和諧物質文化氛圍之中,這是是構建文明校園、和諧校園的基礎。
健康人格是指人在心智、性情、社會、道德和審美諸方面協調發展的狀態,體現在人與社會關系、人與自我本體的和諧與融通這兩大關系之中。也就是說,健康人格應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從而創造一個從人類個體到社會生活秩序的和諧與融通。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體現于校園建筑規劃設計與建造、設備設施配置與利用、廊壁櫥窗圖示與裝置、雕塑景觀與標志呈現、校報校刊與信息宣傳、草木綠化等。這些物質文化作為呈現形式,可以通過這種形式所蘊含的精神內容去促進師生員工的工作和學習熱情,激發創造精神,同時也能使他們在這種物質文化氛圍中形成一定特點的價值觀和工作、生活方式,使每一個人都有一種歸屬感,都以能在這個環境中工作和學習為驕傲。因之,從此角度講,學校的教學場所及各類設施、設備不在于精美和華麗,而在于以師生為本的人性化,要體現適用、實用和高效的利用率。校園物質文化作為潛在課堂,對師生員工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梢韵胂髮W生在干凈整潔、充滿活力、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校園環境中讀書、學習,往往油然而感的是溫馨、愉悅、舒暢。校園里的一件雕塑或一幅壁畫,或許不是很起眼,但師生們在特定時間觀賞到它,可能會常常得到激勵,受到啟迪,催人奮進。
校園物質文化是一所學校潛在的教育資源,它是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的為全體師生所認同的教育因素,集中體現了一所學校的育人優勢和特色,對學生的高尚品格、完美人格的塑造起著“潤物細無聲”的“浸潤”作用。臨沂大學以“和為貴,學為先,師生為本,事業為重”作為工作方針,以“明義 銳思 弘毅 致遠”作為校訓,致力于培養“具有沂蒙精神特質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得到了全校師生員工的高度認可,也是全校數萬名師生員工的共同心愿。在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中,臨沂大學以此系列校園精神內容為表達思想的景觀壁板、標語圖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效果明顯。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承擔著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價值功能,是全面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比如,在校園環境的綠化、美化中選擇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人格化的植物,如雪松、翠竹、荷花等,師生都會在人格、德行、品質諸方面自然受到影響,也使得校園環境在促進校園物質文化的健康發展方面發揮相應的作用。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校園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設的物化呈現??梢韵胍?,布局合理,建筑協調,環境寧靜優美,花木相映成趣,道路平整潔凈,有如此之環境,師生員工就會沉浸在健康和諧的文化氛圍之中,共享清新高雅的文化氣息,于無形之中陶冶師生員工的情操,激發師生員工的上進心和求知欲,促進師生員工德行、品質、心性的全面、協調、持續發展。
好的校園物質文化,象和煦的春風,遍布于校園的各個角落,滲透于師生員工的舉止言行、觀念態度中,滲透于他們的教學、科研、讀書、做事的原則和情感中。要積極創建飽含精神正能量,能進取、講文明、景優美、促和諧的校園物質文化,將辦學精神充適凝集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讓每一個進入校園的人的心靈都得到滌蕩。
〔參 考 文 獻〕
〔1〕 周祥龍,陳海娟.關于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26).
〔2〕 李延保,朱孔軍,屈瓊斐.大學文化建設是建設現代大學最重要的內涵〔J〕.高教探索,2007,(05).
〔3〕 王榮山,高占山.論高等學校校園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特色〔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456-457.
〔4〕 張鵬.校園視覺文化環境設計〔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5.〔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