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獨立學院隱性文化的建設是其校園文化建設的難點和重點,從目前獨立學院校園隱性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來看,學院管理者輕視隱性文化建設、學院管理者的思想認識不到位、學院管理者忽視了人文精神文化需要底蘊積淀等三個問題入手,提出可行性的舉措。
[關鍵詞]獨立學院;隱性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124 — 02
獨立學院作為一種嶄新的辦學模式于1999年出現,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情。但如何通過建設獨立學院校園隱性文化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又是每個獨立學院都要面臨的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晉·傅玄《太子少傅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優雅、文明的校園環境對大學生健康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濃郁的、積極的、健康的獨立學院校園隱性文化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形成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文化積累和積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
一、獨立學院校園隱性文化的特點
隱蔽性作為獨立學院校園隱性文化最本質的特點,是一種非直接、非強制性、非公開的方式進行的教育形式。它不像顯性教育資源直接而公開對青年學生進行施教,它是讓青年學生處在“潤物細無聲”之中受到教育。
繼承性作為獨立學院校園隱性文化的又一特點,獨立學院一般建校才十多年的時間,校園隱性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母體高校校園隱性文化的延伸,與母體高校校園隱性文化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和傳承關系。
創新性來自獨立學院與其母體高校之間的差異。隨著近年來高中畢業生數量的逐年減少,獨立學院之間的競爭很激烈。獨立學院在適應自身發展的基礎上抓住機遇、定位準確,在追求與母體高校“神似”的校風、學風的同時,應該集中精力、進行深入系統研討、提煉出有別于“母體”學校且具有自身特色品牌的校園隱性文化。
二、獨立學院校園隱性文化建設的不足
(一)輕視隱性文化建設
獨立學院在建校初期往往注重投入硬件設施而輕視內涵建設,特有的校園文化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獨立學院師生沒有意識到學風、校風、校標、師德、師風乃至校園的一草一木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的影響;獨立學院自身對于學院發展缺乏長遠的規劃,辦學宗旨不明確,辦學理念不清晰,目標定位不準確、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楚,還沒有構建自己學院獨特的隱性文化,偏重于顯性文化的建設。
(二)思想認識不到位
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包含了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兩者密不可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但是,很多獨立學院的領導和老師由于不了解校園文化的特點,不能把兩者辯證關系統一,往往是重視校園顯性文化而忽略校園隱性文化建設。思想認識不到位直接導致了工作中缺乏熱情、積極主動性和改革創新的精神,目前許多獨立學院用銀行的貸款來搞建設,學院的建筑風格和樣式很多都出自于同一個設計院的設計師手中,校園建設生搬硬套,追求工程進度,而不是慎重思考每個獨立學院獨特的校園文化、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隨之而來的是日常管理混亂,以至于校園污水橫流、道路隨意開挖的現象經常出現,校園管理處于無序狀態。
(三)忽視了校園隱性文化需要積淀
校園隱性文化主要是指校園精神層面的文化,它是一種深層次的、潛在的、看不見的隱形資源,主要表現在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方面。因此,校園隱形文化的形成周期長,需要長久積淀。也許正是由于這種原因學院管理者對建設校園隱性文化的動力不足,不夠積極;處于發展時期的獨立學院強調校舍、實驗室、教學樓、體育館和創業園的作用,而弱化了建設校園隱性文化的作用。所以代表獨立學院靈魂的大學精神至今仍未形成。具體表現為:獨立學院普遍存在沒有明確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日常行為規范和精神向往等狀況,沒有自身的校徽、校訓、和校歌等文化標識。從表面上看,獨立學院校園各種學生社團非常多,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學生的積極性高漲,活動十分活躍,深得學生的喜歡。然而,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現在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正面臨著西方文化、娛樂消遣文化和粗俗文化的沖擊,缺乏培育創新能力型文化和科技型活動型文化,真正能沉淀為獨立學院的隱性校園文化價值的東西很少。
三、獨立學院強化隱性文化建設的舉措
(一)領導重視、強化責任、整體規劃
一個獨立學院的校園隱性文化建設與“母體”高校的學風和校風有著密切的關系;與它所處時代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現狀以及學院自身的目標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學院管理者對于校園隱性文化建設要從宏觀上給予重視和整體規劃。
首先,學院的管理者要提高建設校園隱性文化的思想認識。一個學院能否建設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園隱性文化,主要看學院領導對其重視程度,是否意識到自身特有的校園隱性文化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和學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獨立學院的黨政部門、教研部門、后勤管理部門、后勤服務部門、學生社團等要齊抓共管,提高控制力,才能確保校園隱性文化建設存在于這些網格化、緊密聯系的有機體中,確保其沿著健康方向發展。
其次,學院的管理者要重視建設制度文化。因為制度文化可以保證學院教育教學和其他各項工作正常開展,有利于學院培育積極向上的學風、校風及教風。制度文化作為校園隱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陶冶、激發和感化學生,以實現深層次的育人功能。如果制度文化和顯現環境文化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強化,在堅持共性的基礎上,將有利于獨立學院積極培育自身的、特有的隱性文化。
第三,學院的管理者在充分吸收“母體”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的同時,應該認真分析研究獨立學院本身已經形成的學風、管風、教風和校風。通過深入細致地了解廣大師生員工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習慣和文化水平,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崇高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高雅的情趣品位來設計、規劃獨立學院校園隱性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才能成功建設學習型、創新型、朝氣蓬勃、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隱性文化。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哈佛大學的校訓“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與真理為友”這些校風校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即時不可忽視的。〔1〕所以獨立學院應該制定長遠的、科學的規劃目標,隱性文化建設的實施要有計劃、分步驟、分階段、突出重點,不能虎頭蛇尾、顧此失彼。
(二)以師生員工為本挖掘隱性教育資源
每一個師生員工在建設校園隱性文化的過程中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既是創造者又是享受者。校園隱性文化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影響著獨立學院每一個師生員工的思想、行為,以及人與人和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因此,建設校園隱性文化要突出“共同參與性”,否則校園隱性文化就會變成沒有任何生命力的“寶塔式”文化,束之高閣。應該讓每一個師生員工在無意識、不自覺地情況下參與校園隱性文化的建設,甚至是成為校園隱性文化建設的核心成員,發揮重要而無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舉止、言行和形象都是校園精神文化的反映,對學生來說教師就是一本“活的教科書”,具有“蠟燭”和“人梯”精神,對校園隱性文化建設具有深遠的影響。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校風,這就有利于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2]
其次,教師作為先進思想的傳播者,如果能在思想上能不斷強化對自身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積極廣泛地宣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理論著作,對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全面提高獨立學院的育人能力。
同時,師生主人翁精神是校園隱性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和必要條件。教師可以在行動上積極參與校園設計和建設,例如校園整體規劃布局研討會、房屋建筑、校園美化和亮化工程方案評選活動等。如此,教師就可以在教學過程把參加會議的體驗和感受傳遞給學生,相互討論和辨析,進而碰發出靈感的火花。師生共同參與將提高校園建筑隱性文化的品位,進而激發師生的自豪感,形成校榮我榮、校衰我恥的主人翁精神。
(三)充分發揮校園建筑的隱性文化功能
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格局中一枝奇葩,它是培養天之驕子的場所,需要“大師”也需要“大樓”,這些物質層面的校園建筑群不僅是大學生們學習、生活和娛樂的場所,而且承擔了心靈港灣的作用,肩負著德育“隱形課堂” 的角色,是校園隱性文化的重要載體。加拿大教育家蒂芬·利考克教授在《我見之牛津》一書中深有感觸地說: “對大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生活與環境。” “優美、典雅的校園建筑對學生的啟蒙, 足以抵得上三位教授。”〔3〕因此,獨立學院校園建筑這一硬件將成為校園隱性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發揮其隱性文化載體的作用。
首先,獨立學院的校容要優美,校貌要整潔。整個校園環境應該美觀、美化、綠化、大方和整潔,為培育校園隱性文化提供條件。今天的北京大學校園里坐落著的五座明清時期的古典園林和風景秀麗的未名湖,造就了北京大學的建筑景觀與其人文精神珠聯璧合,從而營造了北大富有東方文化神韻的高貴而典雅的氛圍。〔3〕另外,愛國將領張學良倡導建設的西北大學小禮堂,數學家搖籃-復旦大學“小白宮”,以及清華大學標志性景觀-古典西洋磚石結構大門等都已經成為了校園隱性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發揮著其隱性文化的作用。
其次,獨立學院的校園里要建設知識化的場所。例如,文化墻、校園石刻走廊、勵志性標語墻、雕塑等都對學生具有熏陶和激勵的作用。耶魯大學校園里至今仍然矗立美國民族英雄內森·黑爾的雕像,雕像的基座上刻著他的名言:“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沒有第二次生命獻給我的祖國。”這些淳樸的語言時刻在激勵師生的愛國熱情,其中所隱含的教育意義是難以衡量的。〔1〕
〔參 考 文 獻〕
〔1〕汪德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教育資源探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08).
〔2〕葉圣陶. 葉圣陶談師德〔J〕.上海教育, 1983,(11) .
〔3〕 王強,周俊玲.校園建筑的隱形教育功能及其實現途徑〔J〕. 高教探索,2010,(01).〔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