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高校大學生和過去的不一樣,他們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成長的。新媒體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生活與學習的重要部分,并對其的學習、交際及行為等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對此,作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者,我們應針對該種現象給予高度重視。根據學生的這一變化特征,開展針對性的思政教育工作,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管理
[中圖分類號]G6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132 — 02
1.引言
新媒體是在新技術指導系統下所表現的媒體形態,通常包括移動網絡、數字電視、觸摸媒體、數字雜志、廣播及桌面視窗等,是相繼電視、廣播、報刊及戶外等4大媒體之后的“第五媒體” 〔1〕。早于1990年時,數字電視、互聯網等新興媒體,便在本國快速發展起來,且深刻影響了人們的學習生活。而當代大學生是最先體驗數字化發展的部分之一,每天使用新媒體已是他們表達個人情感和進行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新媒體的創新性與交互性,可為當代大學生展示自身才能、跟進社會步伐提供廣闊空間。在新媒體環境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必然發生改變,因此,如何借助新媒體有效實施高校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者主要研究的話題之一。
2.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積極作用
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產生巨大影響,且在高校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具體包括:第一,新媒體的導向作用。新媒體作為目前思想輿論的主要陣地〔2〕,可通過信息采集、交流互動、資源共享等,大力宣傳社會發展中的主流問題,并通過跟蹤報道和深刻探討多種方式,為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提供較多有用信息。在新媒體中產生的社會輿論,可吸引學生們的關注,加深學生對時事政治、重大事件及社會問題等新聞的認知。第二,新媒體的交互作用。新媒體的交互功能,可使大學生隨時隨地從網上截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幫助其學習。因此,在思政教育中,我們可借助新媒體支持,有效組合與控制信息,以此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此外,大學生也可構建自己的學習庫,以此吸收大量新信息,從而轉化成自己的創作。第三,新媒體的教育功能。新媒體信息傳播渠道的開放性,可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交流平臺,改善以往的思政教育模式。此外,新媒體信息的快捷傳播,可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截取所需信息,從而不斷豐富學生自己的思政教育理念。再者,新媒體信息的雙相互動,可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各種交流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的積極主動性。最后,新媒體的虛擬性特點,可使學生通過論壇或博客等方式自由發表見解,對此我們應利用這個有利平臺,充分了解大學生的現實和思想問題,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實用依據。
3.新媒體環境下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難題
隨著新媒體的到來和發展,必將導致以往的教育學習方式和知識教育的傳播途徑發生改變。而此種不易掌控的管理模式,也給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具體如下:
3.1信息傳播的隨Mj+t1WUQocILpaZFz5/rRzt8WOYP/b0ygmEzvpaYnko=意性腐蝕大學生的思想觀念
新媒體的發展,使高校信息化相對處于“三無屏障”的狀態,即無空間、時間及資訊控制,任何人均能在上面隨意發布及使用信息〔3〕。信息網絡雖能為人們提供較多有用信息,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但同時也制造出大量有害信息,如黃色信息、暴力信息、反動信息等。當代大學生作為一個不太理性且世界觀沒有成熟的群體,極易受到各種腐朽思想的迷惑和影響,從而改變他們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該種情況的出現,進一步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管理難度。
3.2新媒體的影響相對減弱大學生自主思考與研究的能力
在新媒體的背景下,以互聯網為表現的媒體形式,通常報道比較簡潔的新聞內容。當代大學生在接觸該類信息時,極易傾向媒體的思維理解信息,而沒有經過自我的思考。不僅如此,多數大學生因對網絡的依賴性大,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時,大多通過引擎搜索來進行查閱資料,甚至從網上下載多篇資料后,拼貼出一篇屬于自己的學術論文。這種偏激的依賴性,不但培養出學生的惰性,而且也相對降低了當代大學生的自主思考與研究的能力。
3.3虛幻網絡使大學生出現較多心理問題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普遍應用,對于網絡上的部分信息并非屬實。網絡純屬虛擬性的世界,雖能提供人們相互交流的平臺,但雙方并非面對面的接觸,仍存有相對的虛假性。當代大學生涉世未深,若長期沉迷于網絡世界,而疏忽了現實的人際交往,就會容易出現較多的心理問題。并且,網絡的人際信賴危機,不僅會影響當代大學生的真實社會交往,阻礙自身和他人建立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且新媒體的虛擬性與交互性,也會相對阻礙了大學生的心靈情感交流,不利于培養其的思想教育,反而教會學生散布謠言、善于發布虛假信息等不良習慣〔4〕。因此,針對上述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應盡快尋找及實施有效的管理措施,確保新媒體時代下當代大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4.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有效管理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改變,這給高校思政教育的管理工作添加難度。新媒體的產生與應用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是人類無法阻止的必然之勢。對此,在新媒體環境下,積極研究新方法來引導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才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4.1利用新媒體語言和學生交流
隨著新媒體的到來,我們應轉變自身的思想觀念,通過新媒體的語言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以減小思政教育的工作難度〔5〕。第一,作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者,應放低姿態,利用博友或網友等身份來和學生交流,以全面了解其的個人情感和思想觀念。第二,當找到和學生溝通交流的途徑后,應在他們中間找出意見的領導者,通過對其進行思想教育,以此影響其他的學生。第三,我們自己也應深化對新媒體的認識,與時俱進,保持和學生的思維同步。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思維動向,從而有效開展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4.2合理利用新媒體技術處理大學生的思想問題
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全面發揮新媒體的積極作用,有效解決高校學生的思想問題。給予每位學生足夠的尊重、信任和關心等,幫助學生克服生活中的各項難題。例如:通過博客或者網友的身份和學生相互交流,以全方位的溝通交流和正面的引導方式,及時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通過問卷調查或者設立留言薄等方式,獲取快捷、真實的信息數據,以便充分了解大學生的真實情感,從而制定和實施相對的處理方案,有效解決大學生的現實和思想問題;通過在網絡上設置意見箱,以便及時掌握大學生的建議與意見,從而認真分析和處理學生的相關問題。
4.3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網絡活動
在新媒體時代的影響下,我國高校的辦學理念更加開放,學生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參加社交活動。由最初的組織型轉向自發型,專業性轉向社會性,集中性轉向分散性〔6〕。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應盡早認清當代大學生的該類轉變,以便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同時,有意識的將宣傳性的校園網站發展成服務性的模式,加強人文管理,提倡學生獨立創新,通過低姿態和學生平等對話,以此獲取學生們的信賴。最后,我們還應引導學生善于發現、組織及解決生活中的各種思想問題,積極和學生溝通交流,爭取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伙伴。
4.4在新媒體時代下不斷改進高校的思政教育方式
就以往的思政教育方式而言,因受到時間同步、人員過于集中等因素的影響,致使思政教育者很難有效開展工作,甚至出現抵觸心理,導致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不高。相反,新媒體的到來,可使教育者通過論壇、聊天室、QQ等新媒體方式,和學生進行單向或多向交流,或召開小型的會議等,這些都是傳統73nXghh/iptZ0JtzfnHwKg==教育模式無法實現的。此外,因新媒體的虛擬性特點,容易使大學生充分展露自身的內心想法,袒露心聲,便于思政教育者對大學生的深入了解,窺知學生的真實想法,進而有效開展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身為一名思政教育者,我們應順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全面利用新媒體優勢進行針對性的思政教育工作。
4.5借助新媒體的宣傳平臺引導學生時時關注重要資訊
根據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巨大影響力,高校思政教育者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展開思政教育的服務〔7〕。一方面,可積極引導學生時刻關注網絡上的時事新聞,包括對主流人物、事件及評論等方面的關注,以此幫助學生養成時時關注國家大事的習慣,從而塑造學生積極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構建自己的圈子,用作學生交流、討論各自價值觀的平臺,允許學生在上面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并在他們中間找出意見的引導者,讓其引導和監督學生們的思維觀念,從中逐漸影響學生們的思想。
5.結語
總之,新媒體的到來與發展,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深刻影響。作為一名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者,我們應對新媒體的各個方面進行全面認識。并根據大學生的個性特點,有效開展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保證當代大學生能夠在新媒體的環境下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從而不斷提高高校的思政管理質量。
〔參 考 文 獻〕
〔1〕萬力.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勢探析〔J〕.華章,2012,(13):139.
〔2〕洪昀.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2):68-71.
〔3〕肖學斌,朱莉.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09,(07):54-56.
〔4〕唐勝.新媒體時代傳媒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2, (03):118-119.
〔5〕石霞香.大學生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機遇與挑戰〔J〕.青年與社會,2012, (02):154-155.
〔6〕錢文彬.淺析新媒體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06):71-72.
〔7〕周靜.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03):9-11.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