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讓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國歷史的,只有陳舜臣!”日本著名歷史學者司馬遼太郎曾這樣評價這位與他齊名的華裔日籍小說家。
陳舜臣寫的是一部中國通史,涵蓋了從先秦到近代幾千年的風云變化。他的作品在日本深受好評。上世紀80年代,陳舜臣的歷史小說開始被引進中國大陸,卻沒有在那個時代引起轟動。對陳舜臣的價值有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越來越多的中國讀者開始對他感興趣。近日,他的代表作《十八史略》之《易水悲歌:神話時代—秦》、《大風起兮:西漢—東漢》、《興亡無常:魏晉南北朝》陸續在大陸出版。
1924年,陳舜臣出生于日本神戶,祖籍福建泉州。根據族譜記載,其家族史可上溯到漢魏時代——三國名將、征西大將軍陳泰正是其先祖。陳舜臣家族這一支從河南潁川南遷福建泉州,再搬到臺灣。因父輩經商,又移居日本。
日本占據臺灣時期,陳舜臣的父親在臺灣、日本間往返謀生。陳舜臣19歲時,因為戰事提前從大阪外國語學校(現大阪大學外語系)畢業。他本打算留校做學問,可因為當時沒入日本籍,在日本國立學校當不上教授,只好回臺灣。
3年后,陳舜臣還是去了日本。1957年對他來說是個轉折點:因孩子生病,他邊照顧孩子,邊看書消遣。忽然間,他覺得這些書如果由自己寫,可能會更有趣。于是,33歲的陳舜臣開始寫作自己的第一部小說《枯草之根》。
1961年,長篇推理小說《枯草之根》出版,并獲得第七屆江戶川亂步獎。評委盛贊這是歷屆最優秀的作品之一,陳舜臣一舉成名。
1967年,《鴉片戰爭》出版,這也成為陳舜臣文學生涯的分水嶺——此前他的作品幾乎都是推理小說,此后漸漸轉向歷史小說。
因為優秀作品太多,要歷數陳舜臣的獲獎經歷很困難:1969年發表的《青玉獅子香爐》獲得第六十屆直木獎;1970年發表的《玉嶺再度》和《孔雀之道》同時獲得第二十三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總之,短短數年,陳舜臣就占據了日本文壇的至高地位。
有趣的是,由于陳舜臣注重用日語向日本人介紹中國的歷史、社會和文化,很長時間里,他在華人世界的名氣反而遠不如在日本大。
陳舜臣在日本影響最大的作品,是他根據三國歷史所著的《秘本三國志》和《諸葛孔明》。不少日本學者甚至將這兩本作品與《三國志》并列,稱《三國志》保留了史實,而陳舜臣讓日本人真正讀懂了三國史。日本人談論三國時,言必稱“孔明”,而他們所談的孔明,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歷史上的諸葛亮,而是經過陳舜臣再創作的形象。
陳舜臣的歷史小說讀起來很有趣,他曾說:“歷史小說多半不就是作者依據史料,推理和虛構出來的混血兒嗎?”他有意識地把歷史題材與推理手法結合起來,既是歷史小說,又是推理小說,這種寫法日本小說界無有出其右者。
以通俗歷史作家成名后,陳舜臣成為日本的媒體明星,這一點與易中天等學者在中國的走紅異曲同工。日本各電視臺只要播放有關中國歷史的節目,幾乎都會請他出場。
除了小說,陳舜臣也寫舊體詩,自稱是“李白派”。他寫過一首七律《古稀有感》,最后一句是“麒麟志在昆侖河”。他自己解釋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而麒麟之志更高遠,是在發源出黃河的昆侖山,我也要像孔子一樣‘絕筆于獲麟’。”此話不假,至今,近90歲高齡的他,還會每天伏案寫作五六個小時,勤奮程度讓年輕人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