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下發,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一石驚起千層浪。意見中的“以房養老”在中國的提出并不是第一次,前國務院副總理秘書、原中國房地產開發公司總裁、現任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孟曉蘇可算是“以房養老”的“始作俑者”。
22年前的預言家
時間定格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一場經濟學界的學術風波,由一篇名為《試論中國經濟改革的戰略問題》的論文引發,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再次站到了“姓社姓資”的路口。該論文作者孟曉蘇,也為此飽經輿論的贊譽與批判。隨后的1991年8月,由經濟學家厲以寧牽頭撰寫的《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一書出版。其余三個作者在22年后的今天,名噪中國,他們分別是孟曉蘇、李源潮、李克強。
可以說,中國經濟二十年來的走向不偏此書左右。書中在當時看來頗為激進的觀點,如今也一一衍變為政府正在實施的政策。而孟曉蘇的這篇論文,恰恰被厲以寧放在了該書的第一章。
在這本書里,孟曉蘇提到,改革路上,發展住房抵押貸款和抵押保險是不可缺少的一步。90年代,房產業并不像現在這般境況:一片沸騰,人人搶房購房,而是還停留在初期階段,保險業更是凋敝。鮮有人能預料到這兩個行業未來的走向,更鮮有人嘗試著把這兩個行業放在一個砧板上。孟曉蘇在這篇論文中,卻預言般地提出了“改革路上,發展住房抵押貸款和抵押保險是不可缺少的一步。”22年來,隨著理論與實踐的一步步結合,銀行的資產質量得到有效改善,居民新消費熱點逐步形成,貸款買房日漸成為了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后,孟曉蘇得到了時間的驗證。
保險是一個會給人們帶來幸福的行業,房地產偏利潤性,當時的孟曉蘇預料到了,并把二者有機結合,在中國率先推出了“抵押貸款”和“抵押保險”。由于早年的國務院工作經歷,致使他養成了嚴謹而又趨于創新的思維習慣,建議和新點子總是會想的比較遠。他緊接著提出了引進“反向抵押貸款”保險產品的建議,直到今日“以房養老”成為了最扣人心弦的話題時,他再次被冠以“預言家”的稱號。
反擊“鬼城”論的利器
所謂以房養老,即反向抵押貸款(RAMS,Reverse Annuity Mortgages)。指借款人將個人擁有的不動產抵押給銀行、房地產抵押貸款公司等儲蓄類金融機構,以獲得一系列的月付款,至貸款期末以大額現金償還的貸款。
這種貸款是為擁有不動產,同時基本沒有或少有債務的老人設計的,一般期限固定,為借款人在一定時間內(通常為10年)提供金額固定的付款。如果10年內該項房產被出售或房產所有人去世,則用房產的銷售收入來償還貸款;如果10年后房產的所有人依然健在,貸款則需予以償還。這個險種最早出現是在美國,孟曉蘇超前地預見到中國未來的人口結構可能會趨于嚴重老年化,早日引用這個險種,對中國發展會有很大促進作用。這個提議一出來,受到國務院領導的重視。
“反向抵押貸款”又被人稱為“倒按揭”,是一些發達國家健全養老保障體系的成熟產品。社會上近年也掀起對這種“以房養老”新模式的熱議,很多人愿意響應與參與。于2007年11月由孟曉蘇擔任董事長的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起來,使人們更加盼望“反向抵押貸款”產品能在中國早日實現,為缺乏養老保障的中國老年人多提供出一種養老方式的選擇。
2013年7月14日,杜孟在第四屆姑蘇論壇拋出“鬼城”論,認為“建城后三年內入住率不足30%,造成極大成本浪費”的都是鬼城,并以此作為“鬼城”的定義。21日,杜猛的“鬼城論”在微博傳開,輿論一時喧嘩。孟曉蘇把此作為強化“反抵押貸款保險”認識的重要契機,在微博上跟杜孟展開了一場論戰。早在2006年,孟曉蘇就呼吁推出“房產反向抵押貸款”險種,但當時業內未有敢率先吃螃蟹者,各大保險公司紛紛表示這個“新鮮出爐”的產品是“不能承受之輕”。
孟曉蘇認為,中國的“鬼城”不算是叫浪費資源,這些出現“鬼城”的城市,都是中國老年人聚集的地方,效仿美國的太陽城,我們可以把這些資源充分利用起來。中國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4億,占總人口的10.96%。
如何確保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對此美國、歐洲、印度已對此給出了同一種答案。孟曉蘇以美國為例,“美國實施反抵押貸款業務20多年來,1200萬人從中受益,300萬老年人因此脫離貧困。”反抵押貸款確實已成為美國許多老年住房所有者可選擇的最佳金融產品。
“以房養老”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然而實施起來卻并非易事。按照內地現有的金融監管體制,“混業經營”是禁區。保險公司操作倒按揭業務,必然涉及與房地產相關的業務,從而將冒“金融混業經營”的風險。對于一個好產品,遲遲不能推行,孟曉蘇感受到了切膚之痛,他對記者表示,到最后這個產品不得不自己親自出馬,保險公司的顧慮讓他再次領悟市場的死板和創新的稀缺。他對記者說道:“沒有心勁再去說服他們了,我要用幸福人壽來承載自己的反向抵押貸款的夢想。”2007年,幸福人壽拿下批文;2008年,孟曉蘇正式掌舵幸福人壽,開始航行他的夢想之船。
不平坦的夢想之旅
然而,受困于先前政策的不完善,孟曉蘇的這艘船走的并不很順利。
國內沒有相關法律予以支撐,在法律保障缺位的情況下,大多數人不會首先考慮去選擇這種“先進”的養老方式,這也直接導致了幸福人壽的該款產品銷量停滯不前。隨著2010年“以房養老”概念得到法律的承認后,情況終于有所起色。自孟曉蘇掌舵幸福人壽始,便意味著為中國眾多中等收入的人群解決養老問題提供了有參照物的新模式。同時,中國人壽和泰康人壽等保險公司也陸續開始實行這一產品,中國的養老業從此不再只和政府的養老政策息息相關。
以反抵押貸款為主的金融創新養老工具,將使中國“未富先老”引發的諸多問題得有效解決。當前,中國發展反抵押貸款的條件已基本成熟。而孟曉蘇掌舵幸福人壽也越來越熟練,從房地產行業到金融業,孟曉蘇運籌帷幄,毫無違和感。
當然,關于眾多贊譽孟曉蘇顯然有著理性的認識。
他曾表示幸福保險本身是受政府委托所為,“其實我的思想、我的創新并不是我的,都是經過發達國家實踐、被驗證為正確的經驗。在經濟發展方面,人家是成年人,我們還是小孩子,理當學習,少走彎路。兩個人結合在一起,能創造一個新人。”
在孟曉蘇看來,幸福保險關注的是中國人的幸福。而他自身的家庭幸福卻不可避免地打了折扣。他向記者表示,在妻子生孩子時,他沒有陪在身邊,當時又恰好碰上手機沒電,直到第二天,朋友找到他,才知道兒子出生了。在經歷激情歲月之后的孟曉蘇身上,有一種炫極而淡的人格魅力。山高人為峰,海盡天作岸。這份淡定與豁達,正是孟曉蘇踏遍千山萬壑后的心靈深處的基調。
(張晨曦對本文亦有貢獻)
對話 “以房養老不會再等10年”
記者:很多人誤將以房養老和政府養老畫上等號,您如何詮釋兩者的區別?
孟曉蘇:我反復強調,以房養老不是大眾產品,只是少數老人愿意接受的小眾產品,能讓老人們多一種養老選擇,是除了政府養老以外的一種補充。而“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僅是以房養老諸多方式的一種。
記者:您在十年前就開始推進此事,如今國務院將這作為《意見》正式發布,是否意味著現在推出這種養老模式的時機已經成熟?
孟曉蘇:可以說各項條件成熟了。早在2003年,我就提交了以房養老的建議,并受到重視。之所以擱置10年后才又推出,我覺得是這10年的大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記者:擱置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曉蘇:這個建議此前被擱置主要有兩大原因,起初是2007年之前《物權法》尚未出臺,解決不了物業自動續期的問題,這讓保險業不敢涉足,隨著《物權法》的出臺以及《保險法》的修訂,法律不完善的問題解決了。二是“房價會跌”的傳聞,讓保險行業不敢輕易冒這個風險,始終只是摩拳擦掌。
而現在,上述原因已不再是主要障礙,尤其是保險公司的利益可以通過制度化來解決。更為迫切的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在全國將近2億老人中,有10%是無子女家庭和“失獨家庭”,這些人本來就沒有把住房傳給子女的可能,如果在生前抵押房產反而還能更好地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中國“421”的家庭結構,決定中國未來有“以房養老”的市場和需求。
記者:您覺得以房養老模式最早能什么時間落地?
孟曉蘇: 別以為馬上就能做成,但我判斷最長不會再等一個10年。過去,對以房養老這種模式,老人和子女是一致排斥的,但現在,已經有很多子女來咨詢我,想讓自己的父母加入這類保險。我覺得這些都是積極的信號。
(本對話由本刊記者根據《北京晨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