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監會日前在其網站上公布了2012年交強險運營情況。數據顯示,2012年交強險全年保費收入1114億元,承保虧損83億元,投資收益29億元,這意味著交強險總經營虧損額達54億元,這也是繼2007年推出交強險后連續第6年虧損。不過,2012年,交強險綜合成本率比2011年有所下降,同比減虧38億元。
具體來看,自2006年下半年實行交強險至2012年,6年半行業共收取交強險保費4951億,發生賠付3336億,賠付率76.4%。累計承保虧損399億,平均的綜合成本率109.1%,累計經營虧損256億,平均的經營利潤率為-5.9%。2012年交強險實現保費收入1114億元,共承擔賠償責任限額156187億元,比2011年增長12.8%。數據顯示,2012年賠付率77.6%,經營費用總支付320億元,費用率30.3%,這兩個關鍵指標同比分別下降4.3個百分點和0.1個百分點,但綜合成本率仍達到107.9%。
針對交強險連年虧損的情況,交強險方面的專家張海波就指出,交強險之所以陷入承保虧損的困局,首當其沖的原因是人傷、醫療和汽車維修成本的持續上漲。據悉,2007-2012年,年度死亡傷殘分項案均賠款增長了125%,年度醫療費用分項案均賠款增長了51%。此外,近五年的工時費和零配件價格累計漲幅也達到60%和72%;從車型來看,營業客車、特種車、掛車、拖拉機虧損嚴重,2012年虧損合計60億元。
實際上,并不是所有車型的交強險業務都賠錢,相反某些車型還比較賺錢。在9大車型分類中,私家車(家庭自用車)對交強險利潤貢獻最大,6年半累計盈利57.12億元,成為利潤貢獻最大的車型;營業客車則累計虧損132.48億元,成為交強險第一大虧損源。不同車型的交強險虧損有別,不同地區的交強險經營情況也差異巨大,僅以人保、平安、太保三大險企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六省市的調查為例,三大險企在北京、深圳和廣東這三個地區是盈利的,對其交強險的利潤貢獻為62.33億元;而上海、江蘇和浙江(不含寧波)這三個地區虧損了96.45億元。以上海為例,人保財險累計虧損18.32億元,平安財險虧損為4.32億元,太保財險累計虧損2.46億元,三家險企累計虧損了25.1億元。此外,三大險企在江蘇地區的交強險業務累計虧損39.22億元,在浙江地區虧損了32.2億元。其中上海、寧波、浙江、安徽、江蘇、重慶六大地區虧損最為嚴重,合計承保虧損255億元,占總承保虧損的74%。
目前,保險業將交強險虧損最根本原因歸咎于經營模式。太保車險專家李冠如指出,我國主要是結合市場模式和國家統一限額的混合模式,前端由政府制定限額,后端經營結果由保險公司自負盈虧。
針對交強險業務的地區差異,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建議,完善我國交強險費率調整機制,充分考慮各地的差異,對交強險實行分省定價,逐步實現總體盈虧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