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基金熱退潮后,對中國的一般投資者而言,投資渠道主要就分三類,股市、房產和理財金。而這三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對貨幣政策十分敏感——這就使得投資者往往關注兩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中國的貨幣政策,另一方面關注美國的貨幣政策。
因此,在美聯儲于9月宣布暫不退出第三輪量化寬松(QE3)后,向好的市場分析論調開始抬頭。—些分析人員也表示,這不但將有助于股市回暖,而且還會拉動房產和理財金市場——其理由是,從全球情況來看,寬松的貨幣政策仍是主流。
但本刊以為,這樣的分析未免簡單化了。
首先,我們注意到,美聯儲此前就是否退出QE不斷釋放混亂信號,其內部不斷有人站出來說話,且毫不掩飾他們之間的觀點分歧,這說明美聯儲內部,也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引導資本市場的走向,顯得沒有把握和信心不足。因此,這次不退出QE,恐怕是他們內部無法達成一致,故而采取“維持現狀”的表現。
其次,9月不退出,不代表10月不退出,也不能保證今年年底或明年美聯儲不退出。因為無論從歷史還是從長遠看,美元指數還是美國經濟的風向標,在美國不壓迫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對美元近年來仍在不斷走強——美國不可能也做不到一方面拼命印錢,一方面維持美元的強勢地位。
何況,一旦美聯儲真的決定退出QE,那么對全球投資者來說,廉價融資的時代將暫時成為過去時,那么市場走向究竟如何,恐怕是一個誰也說不準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有可能在未來進入一個“不確定”的時期。
所以,從投資者的角度而言,在不確定的時期前,降低風險恐怕是首要選項——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市場很大可能上,不會因為美聯儲暫不退出QE而信心大增,投資人也不大可能會因此大幅增持各類資產而加大自己的風險。
一旦美聯儲真的決定退出QE,那么對全球投資者來說,廉價融資的時代將暫時成為過去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