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門心思吸引游客不厭其多,轉向量力而行主動控制游客流量,重視提供令人滿意的優質服務,這理應成為我國旅游業轉型升級的基本標志。
去年國慶節長假期間西岳華山曾發生游客大量滯留騷亂事件,時隔一年又在四川九寨溝重演。今年的十一黃金周再次成了“黃金粥”,不少旅游景區人山人海,故宮、頤和園、長城人滿為患,游人如織的西湖小橋讓人望之產生“斷橋”之憂,還有云南香格里拉的強制消費半途甩客,以及傳言中的“燒高(價)香”、騙人藏藥。
與《旅游法》生效同日開始的今年國慶黃金周里,各種問題大爆發,旅游成了“遭罪游”,弄得游客怨聲載道。這充分說明,伴隨著《旅游法》的施行,我國旅游行業的轉型升級已經勢在必行。
觀念上的轉變自然要先行。無論旅行社還是導游,先前靠蒙騙“一錘子買賣”、強迫購物及回扣之類現象比較嚴重,如今的《旅游法》明令禁止諸如此類的行為,這就意味著,過去只作為一般糾紛扯皮不了了之的一些事情,已經上升到違法處罰的層面,游客也擁有了強有力的法律武器,因此旅游經營者不可掉以輕心。
就旅游景區而言,尤其需要轉變觀念。說得不好聽一些,過去多年來不少旅游景點都是“見錢眼開”,特別“熱情好客”,他們以為“來的都是客(錢)”,多多益善,因此只嫌游客少,不愁游客多,而對景區承載游客數量是否飽和不甚在意,覺得只要能擠進來,就說明沒有超載。像這次九寨溝大量游客滯留,景區還一個勁兒聲稱并未超載,就屬于以往的慣性做法使然。其實,衡量景區游客數量是否超載,不光是能不能進去那么多人,還包括交通、餐飲、住宿等接待各個環節,能否保證基本的服務讓游客滿意,否則到處人頭攢動,滿眼看到的都是游客,卻不能好好欣賞美景,那還叫什么旅游?
因此,景區接待游客的“最大承載量”,不能由景區方面自己說了算,《旅游法》表述里說是由“景區主管部門核定”,至于具體怎么“核定”不得而知,若從操作上看,則有必要防止實質上由景區自報、主管部門“毫無疑問”地認可這種“一家親”暗箱操作現象,而應該引進游客、專家方面的意見,而一旦釀成諸如華山、九寨溝這樣的事件,則不論先前“核定”的理論上的數據如何,都應該視為超載并追究有關人員的相應責任。
從一門心思吸引游客不厭其多,轉向量力而行主動控制游客流量,重視提供令人滿意的優質服務,這理應成為我國旅游業轉型升級的基本標志。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磁器活。”有多大本事、多少能耐就辦多少事,不能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多嚼不爛,消化不了,成了夾生飯。地理上的局限,物理設施和物質條件上的限制,服務人員素質與措施方案的落實,每個環節都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面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游客越來越多的旅游大國,一不小心就容易釀成景區群體性事件。
經由必要的民主程序“核定”出景區游客最大承載量,并加強社會監督,確保不逾越這個紅線。另外,以票價打折調節旅游淡季,把游客“分攤”到365天盡量多的日子里,避免集中到像“黃金周”這樣短短幾天里,都是值得研究的實際問題。《旅游法》提到以“門票預約等方式”調控景區游客數量,在這方面大有可為,比如可否像鐵路總公司那樣,由國家旅游局專門開辦一家專門的旅游預售票網站,并開發全國旅游門票手機客戶端,全國4A級甚至3A級以上景區的門票都可以在上面預售,或者對國家旅游局官網進行實用化改造,增添預售票功能,地方旅游局網站、各景區網站都在固定位置設置鏈接入口,這樣也方便對景區游客實行流量控制。
倘若實現了網上預售全國各大景區旅游門票,那么假以時日,游客自然也會養成就像乘飛機、坐火車一樣,先通過手機、電腦上網訂票的習慣。由此對景區游客流量進行有效調控,既可以避免過量超載現象,又省得人家不遠千里坐飛機、火車而來,到跟前卻因為人多“疏導、分流”而不讓人進景區游覽,等于讓人白跑一趟,浪費了人家錢財和時間。如此理想境界,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