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榮祥先生主編的《濟南市場大觀》中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濟南就已經是齊國重要的貿易中心,出現了以鑄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專職商人和商業市場。經過唐宋的大規模發展,到元代時,濟南成為山東最大的商業城市,主要經營鐵業、鹽業和絲織品,并以鹽運為盛。明洪武年間,設置濟南歷城為山東省省會,商業經濟和市場“遠方之貨至,富人爭市以博利”,繁華至極。到了光緒中葉,濟南城中商業漸成規模并有了名號,比如大明湖畔的明湖居和鵲華居兩大茶社書場、雅觀樓等大戲院,就在這時廣為人知。
清末,濟南商業發展迅猛,商業更加細化,商業中心從東關、南關轉移到西關,從如今西門附近的剪子巷、制錦市、筐市街等街巷名稱上就可看出當時濟南工商業的發達程度。那時的西關商行林立,有國藥行、雜貨行、綢布行、鞋帽行、錢行,被稱為“西關五大行”。
同時,濟南商界行幫會館發展起來,較大的商幫有山西、陜西、章丘幫等,以章丘幫勢頭最猛,尤其是章丘舊軍孟家,在濟南開設了“瑞升祿”、“慶祥”等商號,儼然左右了濟南的商業勢力,并出現了像孟洛川這樣的大商人。
1904年5月1日,膠濟鐵路開通前一個月,經歷了千年風雨滄桑的古城濟南發生了一個中國城市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開設通商口岸,自主開埠。

一個月后,老濟南城開來了第一列火車,隨即而來的是,濟南城市人口和面積超過了任何一個時代,城市發生了巨大嬗變:修整道路、建立市場、開泉種樹。一時間,商埠區內道路規整、市場繁華、人口密集,人們穿洋裝、吃西餐、看大戲,商業繁華異常,數不清的銀行、洋行、老商號,遍布城市街區。到1937年七七事變之前,濟南已成為當時華北地區僅次于京津的第三大都市。
開埠之前,濟南重儒輕商,商業形態表現為傳統的消費,如綢布店、中藥鋪子、雜貨鋪子、戲班、茶館等,近代企業只有山東機器局一家。到1915年,商埠區已從原來的荒郊變成繁華的商埠區,美孚石油、三井等25家外資企業在此設立總行或分理處,保險業、碳業等新式行業相繼出現,而如豐年面粉廠、濼源造紙廠等濟南近代民族工業也迅速崛起。
上世紀四十年代,濟南自由市場和商業市場均已形成并成規模,商販和商鋪、商場并存,形成了最初的濟南商業市場。
“文革”時期,濟南的自由市場和個體經營被停止,只保留了國營商業,到七八十年代才逐漸放開,濟南商業再次打開并系統地修建了商業街,如泉城路、經二路、大觀園商場、西市場等,都是當時濟南最繁華的商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