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記載了開埠以后濟南商業最繁華的歷史。但改革開放后,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濟南大批老字號因經營不善倒下,大觀園雖鼎盛一時,卻仍難逃虧損的命運,一度岌岌可危,到了2003年底,它走到了閉門的邊緣。
自救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許多老商號就此沉落,大觀園卻生存下來。
閉門歇業、重新裝修,以斗拱構建起來的新大觀園裝修風格參照了南京夫子廟。2004年底,大觀園重新開業,特產店、美食街、民俗街相應開張,晨光茶社恢復演出,上世紀的商業記憶再次復現。雖繁盛氣息不及當初,商業文化也消減許多,但作為老商埠區的地標之一,如今的大觀園依然十分熱鬧,是外地人來濟南必去的民俗街之一。
大觀園是濟南自開商埠發展起來的一個商業文化案例,那時,新的西方文化、商業文化和現代生活方式融會在此,為那時保守而古老的城市注入了豐富動人的氣息。那些濟南最初的現代城市語言,那些獨屬商埠時期的城市文化符號,以及它所延伸出的商埠文化,在現在,仍是城市最活色生香的人文氣息。
1862年,章丘舊軍鎮矜恕堂的東家孟洛川在濟南院西大街(今泉城路)以南的一條繁華胡同里購買了地皮,建起了一座五間門面的店鋪,經營綢緞、繡貨和布匹,這就是號稱當時中國“八大王”之一的瑞蚨祥綢緞莊。
經過幾十年的經營,瑞蚨祥的資金日趨雄厚,掌門人孟洛川也成為南北聞名的巨商富豪,而他的經營之道也為后人認為是魯商的大商之道。
孟洛川從18歲開始涉足瑞蚨祥經營。自小表現出過人商業天賦的他生活在晚清風雨飄搖的變革時代,大商之道并非一帆風順,而是一個儒學思想慢慢滲透的過程。年少氣盛時,孟洛川的生意經還只來自于民間相傳,重眼前而輕長遠,一個名為李士朋的居士開導了他。這位居士深有儒學修養,精通兵家思想和陰陽縱橫的綜合商戰理論,這是教學的過程,也是孟洛川沁透魯商文化的過程。李士朋告訴他,眼前小利故弄玄虛,而大商則應具備磅礴的胸懷、志存高遠、以道御術,才能有作為。
一番醍醐灌頂之后,孟洛川深諳了方與圓的平衡,在與外物接觸中將沖動演化為圓通,在矛盾迸發時,保證商業利益和自身利益與外界的平衡。在這個過程中,他將自己的做人藝術也發揮到極致,信義交友、推心置腹、以誠待人,他說,“做足人情留后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在商業經營上,孟洛川并非恪守祖訓,而是抓住瞬息萬變的機遇,實現著常與變的轉化。比如,在濟南棉布市場供不應求、物價飛漲的時候,恪守祖訓的老一輩瑞蚨祥經營者嚴格恪守只賣寨子布的祖訓,孟洛川卻不遺余力地引進洋紗,既突破困惑又平衡物價,表現出他異于常人的胸懷、氣度和膽略。
最能表現孟洛川魯商胸懷的還有他的口碑和信譽。因為一艘法國貨船意外繞道蘇伊士運河,大量洋紗充斥上海市場,傳統面紗市場面臨崩市。剛在上海站穩腳跟的孟洛川和瑞蚨祥卻“財自道生,利緣義取”,將購得的洋紗付之一炬,損傷百萬。這個舉動獲得了上海商界的贊譽,連連贊嘆這位“山東義商”的大商之道。
商海惡戰,浮浮沉沉,百年商號瑞蚨祥尤其如此。在經營中,孟洛川亦有幾度失手的時候,但在經營上,卻一直堅持誠信。“至誠至上、貨真價實、言不二價、童叟無欺”,這十六個字在全國任何一家瑞蚨祥門店內都被懸掛于進門最醒目的地方。孟洛川曾這樣說,即使瑞蚨祥什么都沒了,它的招牌仍價值連城,因為它是誠信的象征。為此,瑞蚨祥要求它的店員必須學會書法、品茶、唱京劇,以提高文化修養和待人的品格。孟洛川還通過興辦商業學校,讓家鄉的子弟免費上學,學成后充實到全國各大商號。
瑞蚨祥良好的信譽為其在開國大典上贏得了一次特殊的榮譽。開國大典前,中央有關部門需要為制作五星紅旗而購買黃紅綢緞,大家都推薦瑞蚨祥老號,都說那里的綢緞質量是最好的,于是,瑞蚨祥綢緞莊成了第一面國旗材料的供應商。而這個榮譽可不是一般商家所能得到的。
如今,在濟南的經二緯三路上,瑞蚨祥鴻記依然保留了當年的模樣。一百年來,到這里買布的人越來越少了,這座歷經滄桑的中華老字號有些寂寞,但是,以孟洛川為代表的濟南商埠商人,連同那以誠信筑基的商埠精神,卻在歷史的演進中變得愈加清晰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