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相關機構的定義,如果單從收入角度看,中產階層(或中產階級、中等收入層、中間所得層)一般是指年收入在5000美元(約合3萬元人民幣)到35000美元(約合21萬元人民幣)之間的人群。
他們相對富足,衣食無憂,構成一個國家的中堅力量。當然,隨著經濟的波動,他們有時仍需為生活奔忙發愁。
但在一些國家,收入多少,也并非衡量中產的唯一標準。
如在英國,衡量中產,更多的是一些諸如家庭背景、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軟性因素,因此很多掙得比中產階層還多的藍領,依舊被歸為“工人階層”。打高爾夫球、網球是中產者的運動,盡管足球是英國最流行的運動,但有時還是被歸為工人階層的趣味。
可以說,中產既是一個經濟意義上的階層,同時也與精神的滿足感有著莫大的關系。
而且,中產的消長,也與一國的國運密切相關。在一些專家看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的中產階層開始萎縮,新興經濟體的中產階層則逐漸壯大,這也預示著國際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而深遠的變化。

中國中產:要有新“三大件”
“一個綠意蔥蔥的小區,漂亮又寬敞的洋房門前停著一輛锃亮的中級轎車。漂亮的女主人和優雅的男主人相互擁著笑看前方,可愛的孩子和小狗正在草地上嬉笑玩鬧,溫暖的陽光透過樹梢空隙,星星點點灑在他們身上……”
在《焦慮的中產》——中國首部關注中國中產階層生存現狀的小說序言中,作者描述了這樣一個中產家庭的場景。
在中國,中產階層這個詞是近些年才流行開來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幾十年前人們對于小康生活的一種描述,這或許可以視為早期的中國中產階層標準。到底哪些人可以算做中產階層?
其實,在目前官方的話語體系中,中產階層這個說法并不常見,更常見的是“中等收入群體”。目前,諸多的中國中產階層標準也多以收入為依據。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和社會發展研究所課題組(2004)將現階段家庭財產達到45萬元當作劃分中產階層的重要標準。
2010年,《福布斯》中文專欄作家也為中國中產階層下了一個定義:生活在城里,年齡在25至45歲之間,擁有大學學位,是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和企業家,年收入在1萬美元(約合6萬元人民幣)到6萬美元(約合36萬元人民幣)……
亞洲開發銀行在2010年也曾發布一份名為《亞洲和太平洋地區2010年關鍵指標》的報告,根據該報告對中產階層的定義,中國的中產階層人數為8.17億,標準是每天消費2~20美元(12~122元人民幣)的人群。亞行將這部分中產階層又劃作“底層”、“中層”、“高層”三類。
中國社科院的2011版《城市藍皮書》則稱,到2009年,我國城市中等收入階層規模已達2.3億人,其中北京、上海的中等收入階層分別達到了46%和38%。而書中對中等收入階層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確定為1.63萬元至3.73萬元之間。
標準之多令人眼花,也反映出定義之難。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王茂福認為,中國的中產階層主要有三個特征:首先是腦力勞動者,其次是受過高等教育,其三是有一定的經濟收入。
王茂福說,中國中產階層的生活方式也有一定特征,比如他們喜歡旅游和一些健身運動,而且他們對于社會事件和問題會有一些話語權。目前中國中產階層的集體意識尚不是很成熟,還需要進一步發展。
相對于復雜的標準,中國老百姓對于中產階層有一個更為簡單的描述,那就是新“三大件”——房子、車子和票子。
綜合這些標準,中國中產階層須具備以下條件:年收入在6萬至50萬元之間,至少有一套房和一輛車。
不過,目前很多人都認為自己“被中產”了。
今年29歲的劉星在北京工作,是一家銀行的會計主管,在外人眼里,月入過萬,在北京有車有房,有著令人羨慕的職業,按哪個標準都屬于中產。
但劉星自己并不認可。他告訴記者,刨去房貸、車貸和養孩子的費用,自己的月均可支配收入就降到了不足2000元,“連件新衣服都不敢買,這能算中產么?”劉星戲謔說屬于“中慘階層”倒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