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調查”越來越成為一些部門回應輿論監督的“萬能回復”。日前,記者追蹤此前備受關注的河南宋基會巨資建設“宋慶齡雕像”、“連霍高速義昌大橋爆炸垮塌”責任認定等焦點事件,發現幾乎都處于“正在調查”期間,甚至時隔數月也沒有結論。
一方面,我們深信輿論監督的力量。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5.91億,較去年底增加2656萬人。
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按理說,“微傳播”來了,“隨手拍”慣了,公共事件應該更容易被抽絲剝繭地推向“臺前”。
但另一方面,焦點事件仍“但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拆的拆了、查的查了,就是不見真相。巨資建設的“宋慶齡雕像”未完工又遭拆除,相關部門始終以“仍在調查”為由拒絕透露更多情況;湖南“鎘大米”調查了5個多月,甚至6月中旬再度“東窗事發”,相關方面依然“無視”媒體追問;連霍高速公路河南段義昌大橋發生爆炸垮塌,早已被認定為一起涉嫌嚴重違法生產、違法裝載、違法運輸引起的重大責任事故,相關責任人的認定和追究卻遲遲未予公開;湖北浠水一塊土地“閑”了九年,背后牽出企業圈地不開發、當地政府違規賣地等亂象,相關部門派出多個調查組前來調查,真相的蓋頭卻久未揭開……
前幾日有消息說,一些地方領導小組的設置很隨意且數量多、名目雜,一般只要發個“通知”就可成立。陜西某市曾成立“推廣足療保健工作領導小組”,一時傳為笑談。鑒于“尚在調查”的公共事件多有爛尾的趨勢,倒不如成立個“公共事件究責領導小組”來應對——這既能沾點“領導重視”的光,還省得每每總是臨時“抽調”、臨時“建組”,看看能否對死不開口的調查有所改觀。
有些事情,你希望它快點,卻遲遲難有論定;有些問題,你希望它慢點,卻早早蓋棺定論。時間與效率,有時也會像麻木的橡皮泥。
等到“圍觀者”精疲力竭、轟然散去,“尚在調查”的說辭,誰又會來真的負責呢?
(新京報10 美編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