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正式登上中國政治舞臺是在1928年7月3日,年僅28歲的他向全國通電就職“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三年后,“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不戰而退。
后來人們大都認為,是蔣介石 的一紙“不抵抗”命令,把整個東北給丟掉了。其實,事實并非完全如此。
1991年5月,張學良在紐約回憶起這段歷史。有人提問:“大陸拍攝的電影《西安事變》里演到:蔣介石下手諭,令你對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
究竟有沒有這道手諭呢?”張學良立即回答:“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占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借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張學良在北京召開了東北軍高級將領會議,決定不能抵抗。張學良將決定發給了南京的蔣介石,蔣回電報:同意東北軍高級會議的決定。
之后張學良又召集了國民政府的外交官顧維鈞 、章士釗及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湯爾和等人舉行會議;然后過幾天又邀胡適、曹汝霖等27名政要、社會名流會商東北問題,眾人決議認為應依靠國聯、聽命中央。
不抵抗政策背后的始作俑者是蔣介石還是張學良?甫時,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對事變的處置是:訴諸國聯,并準備抵抗。但是,直到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前,東北早已淪陷,華北也已危急,蔣介石卻始終沒有準備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舉動。正是因為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張學良才最終決定實行兵諫,發動“西安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