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要求提倡節儉之風,反對鋪張浪費,堅決剎住公款送禮等不正之風。與往年相比,公款送禮的現象確實明顯減少。但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花樣翻新的禮品和送禮手段,給“兩節”送禮披上了“隱身衣”,甚至形成了灰色產業鏈,值得警惕。
真可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在人們紛紛為中央三令五申禁止中秋國慶兩節送禮歡呼之際,送禮也開始披上了各種“隱身衣”。從不久前媒體曝出的金銀月餅變身百寶盒,到如今送禮的方式手段的不斷翻新,從上門上禮到“網購加快遞”的方式,甚至,一個短信即可送出電子禮券,充話費也成為送禮手段,送禮變得越來越隱蔽。
顯然,出現這樣的現象并不讓人感到奇怪,從多年來的實踐看,中央下發的禁止送禮的禁令并不少見,但送禮之風并未因此而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究其原因,不是送禮者太狡猾,擅長于玩弄規則。事實上,就目前送禮所披的“隱身衣”而言,并不算高明,就連記者都能很容易地調查出其中的蛛絲馬跡,難道權力監督部門就發現不了?
根本原因在于,權力缺乏有效監督。盡管禁令一再下發,但公權力依然容易被濫用,送禮者依然在慷納稅人之慨,滿足著個人的私欲。而收禮者,更是沾沾自喜于手中的權力,可以安然享受各種大禮。某種程度上說,要掀掉送禮者身上披的那件“隱身衣”,還得從規制權力入手,真正鏟除權力制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土壤。
而這,首先要求強化對公共財政預決算的審計和監督力度,只有讓公共財政真正置于陽光下,權力之手就不敢隨意伸向其中,行慷納稅人之慨的事。
其次,需要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送禮者的目的無非是跑官要官,而收禮者也都是因為手中擁有對官員生殺予奪的權力,那么,如果官員手中沒有這樣的權力,還會有誰給他送大禮?
因此,在官員政績考核、提拔選拔上,還需要做到程序的充分公開透明,在日常政務活動上加大公開透明力度,加強輿論監督、公眾監督,從而倒逼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再次,還需要鼓勵公眾舉報和曝光,對于送禮和收禮者一經發現立即給予嚴懲。概言之,披上“隱身衣”的送禮之風絕不能游離于監管之外,如此才能重塑政府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