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后,汪峰成了自己最喜歡的歌手,沒有之一。
能夠聽到內心的聲音,服從內心的召喚,無疑是人生中最美妙的瞬間。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在這個浮華紛擾的社會,我們總是迷失了自己,身與心分離,喧囂的噪音早已淹沒了內心深處的聲音。
在金錢、權勢、名利的面前,我們矯情、做作,阿諛奉承或噤若寒蟬,說著違心的話,做著違心的事。我們曾經的天真、純樸、善良、執著和勇氣,已被世俗的河流沖洗得一干二凈,庸俗的空氣里飄蕩著的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

這《存在》一曲,依然聽得出汪峰鐵打不動的人文情懷,以及對這個病態社會尚存的未息希望,會憤怒自然就仍懂得熱愛,如果你真心相信搖滾樂能改變這個世界,那么汪峰這首飽含著良知的音樂武器,定會把你從麻木中幡然喚醒。
一直以來自負于對創作者“絕唱”的判斷,例如《愛如少年》之于許巍,《蓮花》之于安妮寶貝。也有失誤的時候,例如汪峰的《春天里》。曾經斷言,汪峰埋在了春天里,沒想到他走了出來,帶著《存在》——“誰知道我們該去向何處/誰明白生命已變為何物”。
一般創作者只有一個主題,許巍的迷惘、安妮寶貝的緩慢,可比較容易地判斷出其作品的成熟,而汪峰卻一直在改變。鮑家街43號時的憤怒、商業化之后的《飛得更高》、對過去無比懷念的《春天里》……串聯起來,拼出了個體連續的成長過程。年輕時,標榜個性、自我,用憤怒來對抗社會,頭破血流之后,選擇妥協和進入,努力飛得更高。名利雙收之后,發現失去的才是美好的,懷念“還沒剪去長發沒有信用卡也沒有她,沒有24小時熱水的家,還沒留起胡須沒有情人節也沒有禮物,沒有我那可愛的小公主”。曾經以為汪峰只能走到這里,沒想到其卻實現突破達到了哲學的高度。
11月13日中午12點,汪峰通過微博首發了他的全新專輯第一主打《生來彷徨》。作為兩年前《生無所求》和《存在》中“我該如何存在?”的發問的延續,這首歌用“反正像我們這樣的人生來彷徨”,用一絲悲劇色彩做出了回答,為2013年汪峰個人全新專輯寫下了注解。
這一年,汪峰啟動了“存在”巡演,擔任了《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的導師,在創作上,汪峰也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即將于年底發行的汪峰全新專輯將為汪峰忙碌豐富的2013年畫下句號。
在2013年,汪峰寫出《生來彷徨》這首歌,是一杯獻給所有理想主義者的烈酒,是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后,傾注了汪峰全部的敏感與力量的理想之歌。“為什么我們如此熱愛生活,可生活卻一次又一次傷我們的心?為什么我們擁抱這世界,可世界卻總是殘酷地摧毀我們的夢想?”原來我們并非“生無所求”,只是我們所求的理想和美好,是那樣遙不可及。如果說“我該如何存在”的發問沒能得到這世界的回答,如果說“生無所求”的出世態度代表的是主動尋找到一個擺脫困境的出口,那《生來彷徨》就代表著很多成熟有理想的人都會面對的,在發現自己的困惑和彷徨并不能逃避時主動地面對,這需要莫大的勇氣。
用汪峰自己的話說,《生來彷徨》和《存在》相比,《存在》提出的是“要茍活還是展翅高飛”的問題,心目中希望大家走向光明。但《生來彷徨》撕去了這層假設的光明,把人們生活中總會面臨的生活的痛楚活生生地展現出來,告訴大家這就是答案。
“彷徨的這種狀態它不分年齡,不分教育背景,不分財富,我相信這種情緒是當下中國人擁有的。并不是說有錢有權的人就不彷徨了。”汪峰說。
這首歌也顯示出了汪峰在創作上一個更多元的維度,不再直白地指向光明,而是希望每個聽到歌的人可以有更多的自我思考。
從哪來?到哪去?存在是何種的存在?汪峰開始面對哲學的問題。曾經江美琪也試著思考《就這么一輩子》——“人就只有這么一輩子/總要風經過雨來過/痛過也哭過/才能在歲月的門后/把那些心酸當作笑談說”,只到了“歲月的門后”。汪峰走得更遠,給出了不同的選擇——“是否找個借口繼續茍活/或是展翅高飛保持憤怒”、“是否找個理由隨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掙脫牢籠”。接下來?如果汪峰繼續下去,肯定是選擇保持憤怒和掙脫牢籠。也許注定找不到答案,但至少堅持了一種積極的姿態。“你的最有價值的財富,是一種積極的態度”。

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的詩中寫道:“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在我看來,那條人跡罕至的路,只要是源自內心的抉擇,就是一條值得走的路,哪怕“荒草萋萋,十分幽寂”,哪怕荊棘叢生,讓人遍體鱗傷。
把心靈敞在陽光下,真誠地對待,服從它的召喚,努力做自己該做的事,人生,才會真實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