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眾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皓在第四屆二十一世紀傳媒會上表示,隨著中國養老產業的發展,必須要處理好養老事業與養老產業、主體和載體以及公辦與民辦的三重關系。
走中端路
我們是企業,肯定要盈利,肯定要掙錢,不掙錢肯定不行,因為我有好多年房地產經驗,我也有藥業的經驗,也有酒店,中華集團,就是我們的母公司,有酒店經驗,還有物業經驗,我們考察了美國、考察了澳洲、亞洲、加拿大、臺灣都考察了。
總結來總結去,養老整個層次,從國際來講也都是這樣。從中國特性結合,未來肯定是有高端的,比如泰康提出他們做高端的。我們結合我們特點,我們是中型保險公司,可能做中端比較合適,還有就是基本保障,基本保障是政府兜底了,他是最底層的,最底層是政府解決。
我曾跟勞動部部長交流,他也講了養老的問題從政府來講不可能全解決,他只能解決一部分。所以,作為企業來講,我們是從中端的角度考慮。
另外,從保險資金匹配來講,養老產業是投資時間長,逐漸循序漸進的過程。剛才教授說到了大家可能都投的多,可能存在風險,這個事我個人感覺不是反對教授的觀點,可能我們站在企業第一線,感覺這個東西也是自己怎么匹配,如果從保險公司流動性來講,保監會有規定有一定的比例。另外,從世界大趨勢來講,現在整個OR標準來說,在改,都在調整。可能未來從資產匹配和風險度管理,從監管者的角度,可能從行業風險考慮,企業也要考慮風險。如果大家都是金融企業,一個是銀行,一個是保險,如果保險投資20%或者30%多的話,銀行他要貸款,70%都給了實業,當然銀行風險比保險更大的,我想監管機構心里都有數。
另外,從考察整個行業來講,養老產業作為中型產業,目前需要引進大家認識過程,但是從目前整個社會人群來講,現在已經2.5億人了,2050年達到4億,中國13-14億人口的30%,這個需求量是無比巨大的,也是黨和政府身上壓的一個沉重的擔子,這個擔子誰來解決?
這次中央三中全會的精神,市場化的運作,包括前一段35號文件,非常明確了市場化運作,作為行業化保險公司,既要為保險客戶做出應有回報,也要在監管風險可控下為自己投資做長期匹配,他是長期匹配過程。
按照我們數據估計,大概有10%左右,當然前提可能是少的,未來是10%,因為少和多就是最后銷售了多少,無非就是占比。有些公司可能保守一點,現在是4-5%,如果是4-5%,保險公司就不投了,我們發個銀行產品亂七八糟加一起都快6%了,這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一個行業可能站在他自己角度考慮,每個公司有每個公司測算的模式。所以,我想從這個角度考慮,我認為養老行業需要政府支持,也需要各家專家媒體,尤其在座媒體的支持。
現在中國養老,用我的話來說就是躲不開繞不過,無法回避的問題,面臨著未來整個五到六年來一批越來越多的老人的到來,這些老人誰來管?比如現在我們80后們,他們父母已經60了,甚至60多了,80后他就是一個孩子,他將面臨四個老人,這個怎么玩兒?玩兒不下去。將來機構養老必然承擔起社會職責,家庭養老,隨著消費觀念改變和整個養老的壓力到來和80后這些人無法承擔的這種能力,必然會走向市場化。
三重關系
由合眾全資打造座落在武漢的養老社區一期順利完成,規劃總投資30億,啟動可持續的四千張床位,全部建成可達到三萬張床位。到目前為止合眾優年已經在遼寧、湖北、廣西、安徽等四個省市開展,還有十幾個城市在進行,未來十幾年合眾將實現養老業全面全國布局,有46萬老人住進養老社區,直接解決就業15萬,貢獻稅收30億。
合眾人壽養老創新的過程形成了自己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服務中等收入的人群為中心,針對高等住不進,低等想住住不起的,我們開展了這樣的產品。
以養老創新的基本點是居家、社區、機構三種方式為一體,三種養老方式集一體的是中國養老的首例,保險保單與實物創新結合,也是中國首創。
保單加實物是現有價格鎖定未來中心,是中國老百姓抗通脹的一個最好的選擇。
隨著養老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養老產業的迅速發展,催生一批新型養老業態,特別是一些民營資本進入養老產業,對于國家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起到積極作用。通過這次論壇,與會代表將在養老產業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新形勢形成共識。
第一,必須處理好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關系,明確和政府的合理定位,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當務之急轉變發展理念,面對老年化不斷加劇的事實,樹立政府引導、社會興辦、社會推進、加快發展的發展理念,在發揮政府兜底作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養老產業的屬性,鼓勵各類養老形態的發展,推動居家養老為主的傳統方式向社會化養老為主的新養老業態轉變。
第二,必須處理好主體和載體關系,鼓勵民間資本作為投資主體興建專業養老機構,必須支持投資主題探索發展新的養老社區載體,增加市場供給,緩解養老服務的供需矛盾。加快推進以居家為基礎,社會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化一體化的建設。
第三,必須處理好公辦與民辦關系,對各類養老機構一視同仁,營造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市場關系,積極推進公辦民營,通過承包、委托運營、合作等方式,健全公辦機制的運營機制,積極實施民辦公主,通過購買服務、運營補貼方式,支持民辦機構加快發展。
(據戴皓在第四屆二十一世紀傳媒會議講話錄音整理,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