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歷經30余載,中國保險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治超在第七屆中國保險教育論壇上講話時指出:企業要做成百年老店,行業要無限延續生命,就必須重視教育培訓之“養”。
1992年試點開放,2001年正式開放,目的是借鑒先進的產品、銷售和管理經驗。那時的保險產品、渠道、教育培訓是百花齊放,無所禁忌。雖然開放多元,但個別公司試錯無底線也給市場制造了極大的混亂。
王治超說,今天的我們依處在童蒙階段,必須重視養正。教育是薪火相傳,是經驗傳承,是知識積淀;保險教育更要兼容并包、海納百川、創新融合。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共同組成行業教育的兩個方面,教化的力量是無窮的。
根據2011年一項數據統計,每年從高校畢業的保險專業大學生有3000-4000人。然而,我國保險業每年大約需要3萬名保險專業人才。專業人才的培養數量嚴重不足,但從實際招工和就業情況來看,保險公司給應屆畢業生提供的職位遠遠低于求職者的期望,保險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依然存在。原因何在?
南京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曹衛教授認為,學生業務操作能力不強、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有差距、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沒有融合是問題的關鍵。
目前高校的保險專業教育重學歷、輕能力,在教學中主要傳授理論知識,而對實際業務中需要的專業技能、口頭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不夠重視。因此,在目前的教育體質和教學方式下,由正規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很好地滿足險企的技能要求,無法適應保險機構業務發展。再加上職場新人不安心基層工作、傾于跳槽,又令保險公司堅定不了錄用應屆畢業生的決心,如此惡性循環。
曹衛說,保險專業的課程設置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知識結構,卻忽視了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性、邊緣性,如壽險的核保、理賠工作需要一定的醫學知識,車險的定損查勘需要較多的車輛維修知識,營銷需要豐富的消費心理學知識等。這種忽視學科交叉性、雷同的、脫離實踐的專業教育,導致畢業生在就業時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
就學歷教育未來的發展對策,曹衛教授也支了幾招:改善保險業的社會聲譽;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推動高校財經類專業普及及保險基礎課程;加強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互動聯系;建設保險專業人才實習就業基地;促進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
學歷教育遠遠不能滿足保險市場對人才的需要,職業教育逐漸成為保險從業人員學習最新知識技能、提高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的途徑。從國際經驗來看,保險業發達的國家普遍都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保險從業人員職業教育制度,相關的職業教育標準也被國際上普遍認可。應該說保險職業教育更接近保險市場的人才需求。
雖然目前高校本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應用性人才,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培養的重點是研究型人才,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沒有把保險從業人員資格考試的一些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使得保險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沒有很多的融合。
我國保險職業教育和培訓還剛剛起步,盡管已經存在一些保險職業培訓機構,但大都實力較弱,沒有形成市場品牌。對于仍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的中國保險業而言,保險教育培訓更是處于初級階段。
十八大明確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這對于處在初級階段的中國保險業來說更是如此。中國保險在開放期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打亂了民族保險自我緩慢內生發展的穩定步伐,保險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養”的過程。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唯愿保險教育為市場輸送合適人才的同時,也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風險分散機制在實踐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