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0年代末期平保和太保相繼成立,以及1992年美國友邦進駐上海灘開始,
我國出現多家中外保險公司競爭的市場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教育經歷了初創開辦與調整發展兩個重要時期。
我國保險教育是跟隨著保險業的發展,在保險公司內部培訓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980年,我國正式恢復國內保險業務。由于國內保險業務中斷20年,保險人才嚴重匱乏,我國不久便開始興辦保險教育。
80年代中期,我國已形成一所保險管理干部學院、4所大學的保險系以及10余所保險中專的保險教育體系。
80年代末期,保險教育體系每年向保險行業輸送的畢業生達到一千人的規模。在“初創開辦”這一時期,保險教育面臨著資金和學生來源單一、服務類型少、保險師資短缺等問題。
那時候的保險教材內容僅限于簡單地介紹人保業務,目的也只是為了讓人保干部拿文憑晉級,專業面窄層次低,一般只有籠統的保險專業,且中專與大專為主體,研究生層次空白。
從80年代末期平保和太保相繼成立,以及1992年美國友邦進駐上海灘開始,我國出現多家中外保險公司競爭的市場格局。為了適應新的市場需求,保險教育體系進行調整:保險中專縮減為四所,保險高等教育則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
90年代末期,我國保險教育體系已擴大到一所保險管理干部學院、二十余所大學的保險系(專業)以及四所保險中專,每年向保險行業輸送的畢業生躍增到約二千人的規模。身處調整發展時期的九十年代注定不平靜。
服務對象多樣化、資金來源多樣化、許多高校尤其是人行所屬高校還爭辦保險專業,這不僅是保險高等教育大發展的趨勢體現,還是為打開中國保險市場,為保險行業培養輸送人才的體現。
而對于那些急待打開中國保險市場大門的外資保險公司而言,至于中國保險教育,不單單只是教育資助那么簡單了,他們理所當然地將資助保險教育作為進入中國保險市場的敲門磚、啟動中國保險市場的活廣告以及培養儲備人才的重要戰略,成為新增保險教育資金的主要來源。
甚至在保險師資和教材普遍得到充實提高的前提下,保險專業面拓寬,像保險精算、風險管理、財險、壽險、保險會計、保險管理、保險信息等專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出現和發展。
可以肯定地說,我國保險教育在近二十年里取得的成績是巨大的,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
比如院校教育脫離公司實際,與公司培訓難以銜接;比如院校教育不能緊跟國際水平與潮流,從而有效引導和促進保險業發展;而人才質量不能符合需要以及教育規模跟不上保險業前進步伐之類的問題,也會導致保險公司至今不得不承擔許多本應由院校教育完成的社會化工作。
不得不承認,即將來臨的我國保險業發展高潮,對我國保險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面對我國保險教育誘人的發展前景,如何把握難得的歷史機遇,值得每一位保險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