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成功的家庭教育。成功的家教,要從責任、身教、平等、鼓勵做起。
責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責任不僅在于教子女多識幾個字、多背幾句古詩,而且在于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子女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把教育子女成人、成才當成一種社會責任。
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做父母的都應審視自己在孩子的教育問題、習慣養成上,是否盡到了做父母的責任。這是社會上相當多的父母沒有想過的問題。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孟子常常玩筑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里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正是對孟子的成長抱有強烈的責任心,孟母才會不辭辛苦而三遷其所。千百年來,孟母一直是后人學習的楷模。
身教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修養、習慣和價值觀,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要求孩子好學上進,父母首先要做有追求的人;要求孩子懂禮貌,父母首先要做文明的人;要求孩子有孝心,父母首先要做孝敬老人的人。有的父母,一年都難得看一本書,還想讓孩子愛上看書,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有的父母,張口閉口都是臟話,還想讓孩子講話文明,這很難;有的父母,不管不顧父母的生活,還想讓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更是難上加難。
李苦禪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國畫家、美術教育家。他經常對兒子說:“人,必先有人格,而后才有畫格;人無品格,下筆無方。秦檜并非無才,他書法相當不錯,只因人格惡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齒痛恨,見其手跡無不撕碎如廁或立時焚之?!倍δ咳?,兒子李燕在父親的影響下,后來也成為首屈一指的大畫家。
平等
在傳統家庭教育中,強調最多的是倫理道德,家長永遠是至高無上的,父母永遠是對的,孩子永遠是挨批的對象。這極容易壓制孩子的天性,遏制其智力和個性的發展。
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平等的人來看待,讓孩子參與討論與自己有關的問題,如吃飯、穿衣、買玩具、上學、專業選擇等。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尊重他們的。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在沒有弄清楚真相前,不要盲目批評;同時,也要注意批評的方式,擺事實講道理,一般不要打罵孩子。
注意擠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父母和孩子之間要保持親密的朋友關系。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禮讓他人。
鼓勵
無論成人還是孩子,都喜歡聽好話。成年人每做成一件事尚且想得到社會或他人的認可,孩子更是如此。對孩子的鼓勵能促進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能激發他們的成功欲。這就是“賞識教育”的魅力所在。
曾有這樣一則報道:南京某廠技術員周宏采用“賞識教育”法,把雙耳幾乎失聰的女兒培養成了高才生。有一次,周宏檢查剛念一年級的女兒的作業,發現10道題她只做對了1道。他沒有發火,而是在做對的那道題上打了一個大大的紅鉤,并表揚她:“你真行,第一次做應用題就對了一道!爸爸像你這么小的時候,碰都不敢碰呢!”8歲的女兒聽了爸爸的鼓勵,高興極了,信心倍增,對應用題以至數學產生了興趣。后來,這位失聰小女孩能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后1萬位,10歲時創作出版了6萬字的科幻童話,在小升初考試中數學考了99分。許多家長擁到周家求教子經驗,周宏深有體會地說:“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仍然應該真心地欣賞他、擁抱他、贊美他!”
一次精神上的激勵,往往能激發孩子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從而變成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孩子更加刻苦用功和不斷提高。
當然,賞識、表揚和鼓勵孩子,并不是對孩子的缺點錯誤不去批評糾正。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靈活地運用“賞識教育”法,多鼓勱孩子。這樣,孩子的成長進步一定會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