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的父親因病住院,夜里在病床上大聲呻吟,影響到了其他患者。我推了一下父親說:“你忍著點不行嗎?半夜三更的。”隨后我便看到一滴眼淚從父親的眼角滑落。那滴眼淚像夏日的冰雹砸醒了我——原來孝還包括在說話上。
我相信有不少人像我一樣,面對至親的父母時,往往丟掉了對領導、朋友甚至陌生人的那份微笑、耐心和真誠,一張口就大聲說話。可正是這不經意的口無遮攔,不知多少次讓我們的父母黯然神傷。
天下的父母都像母雞帶小雞一樣,把兒女蔭庇在羽翼下。而我們對父母的感情,卻常常是用任性的言語表達出來。上世紀80年代我剛參加工作不久,到北京出差,父親一遍又一遍地叮嚀,說北京是首都,城市大車子多,要注意安全。母親則把我的提包塞了又塞,衣服毛巾放的位置對我一一交代。可我卻很不耐煩地回應他們:“知道了,又不是三歲兩歲的小孩,你們啰嗦什么呀?”現在回味起他們那時的啰嗦,不正是游子出門在外的“緊箍咒”、父母在家的定心丸嗎?
父親退休后閑不住,于是就上山采蘑菇,下河釣魚撈蝦。每當遇到他做這些事,我總是沒好氣地對父親大聲嚷道:“告訴過你多少回了,你就是不聽,弄回來那么多的東西,哪里吃得了啊?放著還不是爛了!”父親肯定是希望我們和他一起分享那些山珍野味的,沒想到卻惹來我的一頓埋怨。
后來因為工作,我們幾個孩子一個個都離開父母到了外地,每逢春節回到父母身邊,在餐桌上,父母總是笑逐顏開地伸長筷子給我們的碗里夾魚夾肉,而我卻總是不領情地回絕他們:“要吃我們自己會夾,別老往我們碗里塞。”父母熾熱的情感常常是這樣被我的一句話潑涼。哪曾去想,父母為等那一頓年夜飯,已是等了整整一年了啊。
父母在一天天老去,我們做兒女的應該多些耐心,多些理解,多些溝通,和顏善語地對待他們。其實,好好說話也是盡孝。 (湖北長陽 馬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