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所注重的除解題能力還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在近幾年的中考試卷中均有體現,所以其重要性可見而知。而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首當其沖是對課本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對概念、公式定理和例題閱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閱讀 課本 能力 閱讀教學,一直認為是文科教學的重要內容,從未被數學數學教學所重視。一些帶有閱讀的題目,教師都主觀認為學生應該讀懂。這一錯誤的認識嚴重影響了許多學生學習習慣和方法的正確形成,嚴重降低了學習效率。筆者通過所教班級的多次調查表明:初中新生85%以上課前從不預習新課,復習時也就只做習題而不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即使對課堂教學中的指令閱讀,也是匆匆流覽、盲目求快、重點不清、不思不問,從而相當一部分學生自學能力較低,審題不清,解題屢屢失誤。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學數學教學工作一直圍繞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進行。教師為分數而教,只注重“滿堂灌”的講練,而很少研究如何運用數學閱讀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沒有認識到數學閱讀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
著名數學家張廣厚在給母校同學作報告時,特別強調:“只做題不看書是學不好數學的。”當今社會越來越數學化,要想讀懂“自然界用數學語言寫成的著名的書”,沒有良好的數學閱讀基本功是不行的。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對提高教學質量有益,而且對學生進一步學習也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訓練就要從課本閱讀訓練著手。下面筆者淺談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課本閱讀能力。
1培養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
很多學生認為只有語文、外語等文科類的課本才需要閱讀,而把數學課本當成習題集、練習冊,從不認真閱讀課本正文。中學數學課本是根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編寫的,它是教學大綱深廣度的具體體現,也是衡量教學要求的尺標,課本既是教師們的教本,也是學生的學本。要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精神實質。學生要學好數學,首先要把課本學好,掌握教材的精神實質。學生對課本學習一要有信心,二要深入,必須循序漸進,深鉆細研,一步一個腳印,不留知識缺陷,只有這樣,任何新知識都會學會,任何難點都會攻破,要相信自己的智力,堅信“由厚到薄”。另一方面,不能輕視每一部分內容,要深入挖掘,須知,數學知識的背后有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必須堅信“由厚到薄”,以少求多。閱讀數學課本能使學生通過與課本標準語言的交流來規范自己的數學用語,鍛煉自己對數學語言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數學語言精煉、準確、表達的意思貼切、嚴謹,說理透徹、明白,仔細讀起來,回味無窮。
道理闡述得清楚明了真讓人不去識記也忘不了,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知識。培養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⑴課前導讀,即預習性閱讀。課前布置預習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思考,從書上找答案。通過預習使學生對重點、難點、疑點做到心中有數,變被動課為主動聽講,從而提高聽課效率。
⑵課上研讀,即針對性閱讀。一方面,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檢查學生課前閱讀情況,針對暴露出來的問題再讓他們閱讀有關內容,并進行評議。另一方面,將數學閱讀納入到課堂教學基本環節中去,告訴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的范圍和達到的目標,指導學生閱讀的思想和方法,巡視、了解學生閱讀的情況,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等。
⑶課后復讀,即鞏固性閱讀。一節課、一單元或一章的內容學完之后,要求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性閱讀,目的是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系統化,組成一個完整的、清晰的知識網絡。
2課本閱讀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2.1概念的閱讀
數學是一門公理化系統演繹性科學,它是由概念組成的理論體系,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幾乎每節課都要涉及。數學概念反映了事物的“形”和“數”兩方面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因此,概念閱讀時,必須搞清概念是怎樣從現實生活和生產勞動等實例中抽象出來的,要理解概念的形成過程。對概念的理解才有血有肉,否則將是“干巴巴”的條文,概念成了無源之水,失去豐富的實際內容,同時也造成概念的難于理解和正確記憶。接著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尤其對一些特殊對象不可遺漏。如把算術根理解為“正數正的方根叫算術根”,則對算術根概念理解不全面、不完整。
學習概念時,必須“死樞”定義的詞語,找出定義中關鍵的詞語。數學著作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惜字如金,因而數學概念的敘述往往十分精煉,但在某種程度上卻給學生閱讀帶來一定的困難,則教師在這方面要多加指導。同時,將容易混淆的概念通過對比,找出相異點和相同點,明確其區別。概念學習過程中,還必須重視對概念的鞏固;心理學告訴我們,概念一旦獲得,如不及時鞏固,就會被遺忘。鞏固概念,首先在概念的引入和形成后及時進行復述,以加深對概念的印象;其次,重視在發展中鞏固;最后通過對概念的運用來鞏固,將概念和定理、公式、法則等結合起來。
2.2公式、定理、法則的閱讀
公式、定理、法則的閱讀不僅要掌握它們的條件、結論和證明過程,更應考慮到它們是怎樣被發現的?證明方法又是怎樣想出來的?證明的關鍵是什么?這一些在課本中不一定有,但通過深入思考,會找到答案的。在閱讀課本時,必須把上述問題牢記心頭,隨時自問自答一般說來,中學數學中許多的定理在現實世界中總能找到原型。因此,在閱讀過程中,盡可能地通過回憶、觀察、測量等方法來幫助理解,對于較抽象的定理,可通過推理方法來發現。對于定理、公式、法則的證明,首先不要急于去看課本的證明過程,而應自己先進行試探,在試探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論證能力,在遇有困難時,再去查閱課本,這樣能容易發現自己不能順利完成證明(計算、推導)的原因,找出癥結所在。
由于證明時,自己先動手實踐,因此完全有可能出現和課本中給出的證明不一致的現象,但通過自己實踐得出的結果,可以獲得“第二次發現”的喜悅。在閱讀課本的證明時,必須注意在證明過程中,條件和結論是怎樣轉化的?使用什么概念和數學方法?在證明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掌握定理、公式、法則,還必須將它們應用于實際,懂而不會應用,不僅極易遺忘,而且也是徒勞的,“數學不做習題,如入寶山而空返”(華羅庚語),只有在應用中才能加深理解,真正掌握,定理、公式、法則。閱讀時,還必須注意它們的適用范圍,否則,將造成錯誤。在證明和計算過程中,嚴禁杜撰“定理”,或想當然。定理、公式、法則本身就是一個數學命題,而且它們的解法(證法)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在解答過程中孕育著豐富的數學哲理。因此,在閱讀時盡可能地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其思想方法。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導過程體現著化歸思想.
2.3例題的閱讀
例題在數學課本中占有很大篇幅,它將抽象的數學知認粉化為技能和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是對教學大綱深度和廣度作定量分析的最好對象,并且為學生解題,在思路、方法和格式等方面作出示范。因此教師要象重視定理、法則、公式一樣地指導學生例題的閱讀指導,具體方法也和上述一樣。值得注意的是在例題閱讀指導時,不能單純地停留在就題論題上,要加強對例題的“類化”,即歸納總結出解此類型的思路、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目的。
指導學生閱讀數學課本是一項長期工程,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對于低年級或剛起步的學生時,教師要先領著學生一起閱讀,對于重點內容、關鍵詞句作一些解釋和勾勾劃劃、圈圈點點,對難理解的內容作啟發提示,甚而適當地鋪墊,幫助學生理解,然后再根據閱讀內容編擬一些練習題供學生練習和討論。當學生初步掌握閱讀要領后,教師可預先布置讀書提綱,要求學生按提綱要求進行閱讀和練習,然后讓學生提問,教師引導大家對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獲得共識。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習慣后,教師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并通過寫讀書筆記的形式進行檢查.隨著學生年齡增大,年級升高,數學書籍的編寫體例也有所不同,因而教師要根據情況采取靈活多樣方式,尤其在課本中出現類似“不難得出”、“顯而易見”等詞語時,必須告誡學生親自實踐,切不可默認而一帶而過,往往這些地方是作者的一種手法.對于課本中某些結論要多間幾個為什么?
提高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效的,只有長期堅持、持之于恒方能奏效.教師對學生的閱讀除進行必要的指導外更要有督促檢查,避免流于形式,檢查方式可靈活多樣.如通過提問口答,筆練,板演,師生討論等各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