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閱讀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普遍是以教師的教授為主。新課改的情況下,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師生閱讀量上的嚴重不足,片面強調知識內容教學。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要加強對閱讀教學的認識,明確閱讀教學的目的,有計劃、有步驟進行閱讀教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新思考 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所在,這是所有語文教學工作者公認并花了大力氣的,但效果未必好。筆者在這種困惑中左沖右突,摸索前行,終于有了一點收獲,說出來就教于同行。
筆者認為,“道不遠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盡管涉及的問題很多,要解決好它,最根本的還是要回到教育的人本主義上來,讓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真正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一旦回到“人”這個根本上來,我們的教學就有了新的方法,就能走出新的路子來,收到好的效果。
什么叫閱讀?廣義地講,就是對一切事物的一個認知過程,也就是一個信息的吸收、篩選、分類、儲存、加工、應用判別的過程。從這個角度講,一個人終身都在“閱讀”著。一生下地,周圍不同事物對他產生不同刺激,他便產生相應的反應,就已經在完成了一個閱讀過程。在以后的生命歷程中,再不斷擴充、豐富閱讀經歷和經驗。可見,人人都有一定的閱讀經歷、經驗,只是不自覺而已,初中學生也有他們的閱讀經歷、經驗。而所謂語文閱讀教學,只不過是從學生紛繁復雜的閱讀中抽出的關于語言文字的閱讀而已,它與個體感知的不同,只在于它是外力與個體合作的更系統、更科學的訓練,思維活動過程的本質是相同的。但不管怎樣,它總是師生合作、在學生既有基礎之上的訓練過程,不是簡單的知識授受關系,不是對學生閱讀知識能力體系的重新建構或創新,而是對學生既有閱讀知識能力體系的合作修補與完善。既然如此,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和閱讀實際、充分借力于他們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才是我們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正確路子。認識到這點,我們的教學才能克服隨意性,自覺地去合符人類的認知規律;認識到這點,就拓展了閱讀教學視野,豐富了教學內容,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很多年來,我正是以這個認識為出發點,密切聯系初中生實際,去探索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下面僅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1讓學生知道閱讀并不玄乎,懂得認知就是閱讀,閱讀就是對事物的感知過程。
身體膚發、眼耳口鼻,一旦觸及事物就在“閱讀”,“古人觀夫山川鳥獸草木蟲魚,皆有所得”,就是“閱讀”。于是,我非常注重要求學生保持一種閱讀心態,隨時有閱讀心理準備,用自己的身體膚發、眼耳口鼻去“閱讀”世界。要培養學生這種習慣,教師的啟發、示范是很起作用的。我就非常注重這點,保持一種警覺,經常拿生活中發生或遇到的事物來讓學生“閱讀”,或拿一篇文章給學生讀,或講一件事,甚至拿一個什么物件給學生看,總之盡量調動他們的感知去“讀”,到有所悟為止。讓他們明白原來閱讀就是認知,人人、時時、處處都在閱讀,不可逃避又并不困難。
2功夫盡在課堂外,用短、平、快的訓練方法,讓學生養成對吸收到的任何信息作篩選、分類、加工、應用的習慣,促成他們構建更科學、更系統的閱讀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
這一工作要始終抓住信息的吸收、篩選、分類、分析、利用這個思路不放,進行養成教育,形成有效閱讀思維建構。可以不分時間、地點和群體、個人;可以是即興,也可以先作必要準備。一方面,我上早讀輔導課,一般都要準備點要學生或讀、或聽、或看的小材料作課前訓練用。讓學生討論分析后再作建議性分析處理,討論時常非常熱烈,有的學生甚至和我也爭得面紅耳赤;另一方面,我非常注意和學生單獨接觸時的訓練,把教學滲透到細微處。這一工作重在全面培訓,貴在堅持。
我認為,千萬不要忽視以上兩項工作,從方法上講,它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習慣靠慢慢去“養”;從作用上講,它起到規范閱讀思路,構建閱讀知識能力建構的作用,為更復雜的閱讀奠定基礎。我相信,通過不斷的循環鞏固、不斷的修復完善,學生頭腦中一定能夠構建起一個比較科學的閱讀知識能力系統。
3借助學生的生活體驗﹝其實也是一種閱讀體驗﹞去突破課文的難點。
在教學中,我們時常會遇到這么一種情況:一個關鍵字或句子在文章中起關鍵作用,要學生自己去理解幾乎是不可能的。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反復啟發講解,其作用還是喚起學生對生活體驗或某次閱讀體驗的回憶,與其這么費事,不如把學生的思維直接帶回生活。畢竟我們的學生已經有十多年的生活體驗和六年以上的閱讀體驗,一旦他們回到自己的生活和閱讀體驗的回憶,稍加點撥,一般的難點是容易突破的。
我講《孔乙己》講到孔乙己“排開九文大洋”時,要學生想孔乙己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么做反映他怎樣的性格,全體默然。我要求同學們就近幾個人隨意組合討論,湊一湊,看自己熟知的人中有多少種付錢方式,這些不同方式反映了他們的什么性格。不到3分鐘,就有兩三個同學在喊“孔乙己在顯擺!”這時,我叫大家安靜之后,問大家是否同意,同學們都一致同意。我再問“把顯擺改作書面語呢”。很多同學突口而出“擺闊”。我又說“孔乙己很窮啊”,全堂哄響:“死要面子!”于是我和同學們一起開心地笑了。我認為這既是同學們對過去閱讀體驗的回憶和提高,又是對這方面信息量的豐富和分析處理的質的提高,已經起到了功到課外的作用。
4設置情景,把學生帶進生活。
教學中,我們時常在課文中遇到學生既沒有生活體驗又沒有閱讀體驗的問題,任憑教師講得怎么眉飛色舞,學生很難產生認同感,也就不可能和我們有課堂互動,這時課堂的氣氛是沉寂而尷尬的。遇到或估計要遇到這種情況,我就把課文知識盡量拉到現實生活中來,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
如講王維《使至塞上》,樂山的初中生幾乎沒有人去過,怎么體會“大漠孤煙直,長虹落日圓”的意境?怎么能產生認同感?針對學生缺乏體驗這個問題,我設計了這么一個教學過程。預先不作任何布置,到了課堂,我先從旅游地理角度簡單介紹河西走廊的沙漠景觀,再把王維去改作我去,說的路線和景觀完全相同,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超然入神,以為我在閑聊。然后,我要求同學們單就我過河西走廊的介紹進行討論,看包括哪些內容,哪里是重點。同學們很快把內容分為路途經過和看到景觀兩項。我再問能用什么最精典的語句概括,結果全班討論得沸反盈天,不得要領。這時,我才引進課文,說你們說不好,我也說不好,看看王維怎么說的吧。
同學們這才知道我是在講課文,都樂了,迫不及待地打開書本讀起來,活躍的幾個學生竟然叫了起來:“知道啦!知道啦!就是‘大漠孤煙直,長虹落日圓’!”這時,我針對佳句難得而其他句子很容易造出的現象,講了些唐詩多佳句而好詩不多的道理,再作一些教學常規處理,完成全部教學內容,學生完成背誦、默寫,總共不到35分鐘,下了課同學們還在熱烈討論。這節課給我的感覺是省時見效的。
總之,要相信我們的學生,相信我們絕大多數的學生已經有與他們年齡和學業相適應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以及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閱讀能力,我們教師要盡量加以利用,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我們教得省力、學生學得輕松,從而,才能徹底消除由教師包攬全堂的吃力不討采的現象。即便是初中生,只要我們給他們的閱讀內容(包括教材)不出大的偏差,他們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賦予他們的閱讀能力是足夠我們加以借助的。【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北京師范大學版
[2]《榆林教育》2012年第五期
[3] 《榆林學院學報》2012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