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課堂教學仍是小學教育過程中的核心。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達到實現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需要教學過程中兩個主體——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來實現, 也就是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共同實現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1]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地位,卻沒有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和伙伴(學生之間的合作與探究)的協作作用。所以說,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其意義建構是否有效、獲取知識的多與少,與課堂教學中能否構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和諧局面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如何營造良好的教學互動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真正讓課堂成為師生間、生生間互動的場所,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 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語文教學中怎樣通過師生互動來實現高效課堂呢?
1高效課堂需要教師主導性的發揮——主導自己才能主導學生。
高效課堂首先應該是正確的、有效地課堂,然后才是高效的課堂。這需要教師主導性的發揮,需要教師從教姿教態、教學語言、教學環節、教學課件、教學材料運用等多方面精心打磨,從三個維度的要求,實現正確、有效地教學。在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實現互動教學。
例如,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拼音學習特別是識字學習有時候是非常枯燥和乏味的,新的互動課堂,就是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通過主動地引導和情景的創設實現了對語言表達的練習,在自然、生動、有趣、高效的課堂情境下實現識字教學的目標。
也就是說,教師主導性的實現是精心的準備和業務素養的集中體現。師生互動的表現形式是建立精心的備課和專業的業務素質基礎上的,這對高效課堂的實現起著基本的作用,也就是只有教師主導自己才能夠主導學生。
2高效課堂需要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就是兒童認知心理的研究,從斯特伯格和卡茨開始,更加注重個體主動性和主體性的發揮,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2],呈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師生互動的呈現,也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在教學環節設計上,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的要求。通過“情景”的創設、師生間、生生之間的“協作”、互動的“會話”,實現“意義建構”——即高效課堂的實現。具體做的:
(一)教師授課內容要“少而精”,學生學習內容要“多而明”。
高效課堂的實現,需要 從傳統教學模式向現代化教學模式的轉變。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學歷高、專業精的小學教師隊伍的不斷發展,高效課堂的實現模式變得多樣化。從而決定了教學內容的變化:從傳統的 “傳道、授業、解惑”向情景式教學和情感體驗的學習方向發展。授課內容“少而精”,就是說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少說、少做、少教”,“精備、精授、精煉”,“三少”是指減少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干預性”,給學生充分學習、充分思考的空間。而學生的充分學習、充分思考又是在老師明確教學目標和設計教學環節目的基礎上實現的。所以,學生的課堂學習必須是“在情境創設過程中有明確目的性的學習”[3] 。
(二)從教學生到教學生學:突出學法指導,學生舉一反三。
老師引導學生在讀中,去想象,去感受。 學生用朗讀的方式,在“情感的情境”中實現情感的體驗,從過程和方法中貫穿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教學中,老師只是“舵手”,掌握前進的方向,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舉一反三,通過情感的各種方式的情境體驗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
(三)學與思:互動式教學是引導學生思考 ,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實現是貫穿于知識與能力的預學環節,過程和方法的課堂學習環節中的。
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需要“節奏”,即情境的創設需要起伏跌宕。讓學生從情境中感受社會背景,感悟人情冷暖,這種情境的強烈對比又對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沖擊。同時,以分組討論的形式實現了“伙伴學習”需要達到的班級學習環境等一系列班級建設的目標實現,學生自始至終在情感體驗中,潛移默化的實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即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意義建構”。
總之, 在語文教學中,只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處理好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關系, 實現了互動課堂,才能實現真正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美國)萊斯利·P·斯特弗等編,高文等譯.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徐斌艷,吳剛,高文.建構主義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李彥福.聚焦課堂教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