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現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興趣就沒有發現的樂趣,就沒有才能和愛好,就沒有活的靈魂,就沒有人的個性”。新課標也要求“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努力形成教學個性”。 可見,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小學思想品德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它以學生的生活情境為教學切入點,關注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樂于探究、熱愛生活,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社會性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思想品德課來講尤為重要。作為小學思想品德教師,我們應該時刻緊跟時代步伐,抓住教育的最新動態,不斷提高我們的課堂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他們學習知識插上翅膀,從而提高品德課堂的有效性。
1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新課程中教師不再是知識與管理的權威,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授者。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將被師生的互教互學所取代。親切融洽、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條件,也是實行趣味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老師要時刻堅持“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理念,認識到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而不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和諧友愛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
1.1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小學生與中學生的一大不同點就是小學生有著很強的表現欲,他們在課堂上愿意說、喜歡說,特別是低中年級的孩子。而有的教師上課為了趕進度或者不想應付孩子們時不時冒出來的一些“影響”課堂的話語,便下了“禁言令”,命令孩子上課不準隨便插嘴,不然就要受罰。雖然我們的品德課有著更強的生活性和互動性,但是在學生慢慢形成的觀念中,上課隨便插嘴是不對的!久而久之,品德課也變成了單調、乏味、只有老師單方面唱獨角戲的課。
新型師生關系強調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的品德課更是一門互動性很強的學科,上課時應多把說話的機會讓給孩子,鼓勵他們多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引到自己有興趣的話題或自己經歷過的事情上,這樣就很容易讓孩子們變得滔滔不絕,并且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激起他們對這堂課的興趣,對品德課的興趣。在許多原本要教師傳授的問題上,孩子們自己說著說著就明白了,這樣不是比老師灌輸更有效嗎?
1.2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
一節課就40分鐘,怎樣才能最大地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達到最佳的課堂效果呢?有的老師抱怨說:品德課一旦讓學生多多說話或者上活動課,很快時間就過去了,也不知道有沒有效果。我想說:品德課,請把時間多給學生!比如活動課上,學生對于做手工總是充滿了興趣,但是做到一半的時候突然下課了或者老師說:好了,我們先不要做了,學生的積極性便輕而易舉地被扼殺了,錯過了課堂上的時間,他們還會找時間繼續完成嗎?活動課開展的不徹底,教學目的并沒有達到,教學效果肯定也不近理想。相反,如果有了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哪個孩子還會不喜歡品德課呢?我認為,老師還可以設計多種活動形式:小組討論、辯論會、調查研究、多人表演等,增強品德課堂的趣味性,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維系起更加緊密的師生關系,還有利于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達到生動、互動、主動的教學效果。
某次上課,我照例準備開始上新課,突然有學生舉起了手,說:“老師,上節課畫畫還沒畫完呢!”我愣了一下,這才想起原來上節課我布置了畫畫,但是由于時間來不及我就隨口說了一句“下節課再畫吧”,沒想到他們牢牢地記住了這句話,相比之下,已經把說過的話拋到九霄云外的我內心是多么地慚愧。也許,正是我這個小小的行為,無形中已經扼殺了某個孩子對品德課的興趣。從此,我時刻注意起了自己的一言一行,并給予學生更多的發揮空間。
1.3正確評價學生的活動課
活動是教育的載體,是連接學校與社會、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和橋梁,也是品德教學的一種卓有成效的教學方式。我想,只要我們善于把握活動的每一個細節,一定能讓它為我們的教學服務,為學生的學習服務,達到有效性學習的目的。我們應該對孩子參與活動的情況作出正確、民主的評價,以此來促進自己更好地展現在下一次的活動舞臺中。正確的評價對于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興趣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生對于自己的每個行為都渴望得到老師的肯定,活動課更是他們表現自己的小天地——孩子們都喜歡活動課。如果不能正確評價孩子的活動成果,或者對孩子的努力視而不見,那么對他們的積極性是多么大的打擊啊,以后將有可能對活動課失去興趣;相反,孩子的努力能得到老師的鼓勵和表揚,對他將會是一個多么大的動力,以后也會更加的喜歡活動課,喜歡上品德課。顯然,教師不同的評價方法將很大地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在很大程度影響品德課的教學效果。
2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創新課堂活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課堂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此所謂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夠牢牢地吸引孩子的眼球,極大的提高他們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2.1精心備課,豐富課堂素材
備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課前備課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師在上課前就必須備有最好的武器,做到有的放矢,這就要求教師深入的研究教材教法,找出學生感興趣的地方,用此來“裝飾”我們的“課堂”,這樣學生自然就有興趣上課。
小學思想品德的書本容量十分有限,需要準備大量的素材。那么,應該準備什么樣的素材呢?我們需要的是對于學生來說有趣味性的、能夠很快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代表性的素材。這同樣說明一個道理,光靠書本上1、2個例子是遠遠不夠的,孩子們沒有深入認識,自然體會不到書中要表達的思想,所以,我們可以適當地補充幾個學生生活中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典型實例,讓學生簡單清晰地明白這節課我學到了什么,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在生活中該怎么做。而這些事例,大多是采用一些小故事、卡通人物等孩子們感興趣的形式,讓他們在笑聲中學到了知識、懂得了道理。
2.2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
學生最喜歡的就是上活動課,我們的課內活動課大多是讓孩子們畫畫、做手工等,雖然這本身對他們來說就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局限課堂內容,而是要在更大的程度上豐富課堂教學形式,表演、猜謎、講故事、繪畫、游戲、歌唱、跳舞……孩子們的興趣是那么廣泛,這都需要我們去發現、挖掘。這樣下來,學生們會發現,原來每次品德課都會有不一樣的活動,充滿了不同的樂趣,有了積極性,就會認真做好老師布置的每一次任務。
課外活動就更受孩子們歡迎了,我們要變靜態教學為動態教學,給學生更多認識美麗世界的機會。比如在上二年級《秋天到了》這課時,我認為在教室學生很難體會到秋天到底是什么樣的,于是我帶著學生走出了教室,來到校園里,我讓孩子們觀察,然后說說秋天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和夏天比起來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孩子們通過觀察、研究得出的結論比我口頭告訴他們的更有說服力,更能加深他們對大自然的感悟,教學效果就更加明顯。
2.3合理使用多媒體,增強視聽效果
新課程標準下的思想品德課淡化了理論,更多的是情感體驗,這種體驗光靠書本材料或口頭說明很難有效,而多媒體的出現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利用多媒體設計的課件減輕了教師板書與講課的負擔,增加了課堂知識的容量,更使課堂知識充滿趣味性。多媒體的運用能夠把感知的對象直觀地呈現出來,并通過音響、色彩、 動畫等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加快課堂教學節奏,掀起課堂教學的互動高潮。品德課是一門集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趣味性等于一體的學科,小學生愛玩、好動,有了多媒體即第一時間把他們的目光吸引過來了,結合了多媒體的品德課運用圖畫、音樂、錄像,形象地把每一節課都變得有趣、生動,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趣味教學的目的是激起學生的興趣,創造愉快的課堂氣氛,讓教師輕松地教學,使學生輕松地學習。挖掘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趣味”因素,讓學生樂在其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我們只有在具體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地去總結、探索、學習,尋找更多的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的方法,使思想品德課堂更加生動、精彩。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趣味”無度、嘩眾取寵的“趣味”、學生樂不思學等問題,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尊重、關心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腦思、口說、手動,愉快地學習,主動地接受并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讓我們一起思考,如何創造學生感興趣的品德課,既讓學生喜歡上,又能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到知識。希望興趣能真正成為學生最好的老師,讓小學品德課堂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