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開展高效課堂的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中,我們認真學習了有關改革課堂教學的理論與經驗,并不斷探索著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路子。在高效課堂的教學實施過程中,語文課堂告別了以往的單調與乏味,枯燥與繁瑣,使我們享受到的是充滿生氣而又靈動的課堂氛圍,還有令人愉悅的課堂效果,學生的語文素養更是得到了真正有效的提高。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1明確教學目標
對于教師而言,明確教學目標是上好每一節課不可缺少的課前準備。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目標要落實到學生學習的知識點上。學生會的,老師不教,學生懂得,老師不講,只要把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確定為教學目標,教材就會被有效地利用,教學時間就會合理的分配,教學效果就會大大的提高。
為了明確教學目標,我經常在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利用導學案和預習單的交流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基本特征來設定新課的教學目標。
如在教學《喜愛音樂的白鯨》一課前,我在預習單上設計了“預習所得”和“我還想知道”兩個題目,要求學生完成。在預習單上,我看到有很多學生想知道白鯨得救是個奇跡的原因。還有一部分學生想知道白鯨為什么被冰層堵住了。有的學生則對白鯨得救的過程很感興趣等等。我將自己預設的目標和學生反應在導學案上的問題經過梳理,總結,很快地設定了本課的三個教學目標。1、使學生學會生字和新詞。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類對動物的愛。2、通過本文的延伸而了解更多有關白鯨、有關喜歡音樂的動物知識。3、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精神。明確了以上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我有了對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環節的側重點,教學時不走彎路,更加有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教學活動的準繩和歸宿,目標設定恰當與否直接影響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教學前,明確了教學目標,教師才能更好地選擇教學策略,充分開發教學媒體,合理地安排和組織教學活動。
2重視課堂導入
在一堂課上,導入的設計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巧妙的導入可以先聲奪人,引人入勝,能讓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探究心理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堂導入的形式可以是一段輕松明快的音樂,把學生帶進愉快的學習課堂;可以是一幅感人至深的畫面,讓新課的開始能扣動學生的心弦;可以是一段風趣生動的語言,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可以是一個蘊含哲理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求知欲望。
如在《一只小鳥》一課的教學中,上課伊始,我播放了一段鳥語花香的畫面,當學生看的入情入境時,我將畫面切換到了另一張幻燈片上,此時,學生的表情由興奮、愉悅變得沮喪而又傷心,他們個個伸長脖子,瞪大眼睛,有的甚至站起身子仿佛在幻燈片上使勁地追尋著什么,還有一些學生情不自禁地抹著眼淚。因為這張幻燈片上沒有了剛才美麗的景致,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只有受了重傷,流著鮮血的小鳥。此刻,教室里鴉雀無聲,學生的心弦繃得緊緊的,教學的思路已經打開,我便順勢揭題,把學生帶進新課的學習中。
又如在《比本領》一課的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首先出示了梅花鹿和金絲猴的圖片,同時一邊出示一邊扮演這兩個小動物,先對學生說:“親愛的小朋友們,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童話王國。”“我是梅花鹿。”“我是金絲猴,你們喜歡我們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喜歡!喜歡!”我又問:“那你們知道我們兩有什么本領嗎?”學生的興趣頓時油然而生,紛紛舉手,一位男孩說:“金絲猴很聰明,會爬樹。”坐在他旁邊的女孩搶著說:“梅花鹿也很聰明,它跑得快。”又有一位男孩站起來說:“金絲猴還會摘果子呢。”這時,學生學習的興趣高漲,學習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我便說:“同學們,你們說的都對,到底誰的本領大呢?讓我們來比一比吧。”就這樣,學生輕松自如地走進了《比本領》這一課的教學中。整堂課,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習主動,思維活躍,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很快進入教學情境,形成良好的學習準備狀態和順向心理定勢,從而迅速進入預定的教學軌道,讓教學充滿活力,使學生得到健康發展。
3改變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習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更要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在學習活動中不斷得到發展。
記得在《美麗的集郵冊》一課教學中,我出示了“你看萬里長城繞群山飛舞,你看長江大橋像彩虹降落。”這個句子讓學生仿寫。在很多學生若有所思的時候,一位學生就已經高高舉起了他的小手,我立刻請他把自己寫的句子讀給大家聽。他是這樣寫的,“你看藍天上鳥兒在快樂地歌唱,你看草原上駿馬在自由地奔跑。”讀完后,我組織學生點評,有的學生說:“他寫出了對句的特點。”有的學生說:“他寫到了鳥兒和駿馬的心情。”還有的學生說:“他寫的是動物的活動。”……在這位學生的展示與其他學生的點評中,大家的學習主動性越來越強,思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很快,大家也都有了自己的小創作。于是,我讓同學們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點評個人與他人的創作。在這個學習活動中,運用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果我們要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就要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4面向全體學生
為了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還要充分尊重、關注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民主、開放、輕松的課堂上生動活潑、健康發展。
教學中,為了更好的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教師就要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立體結構;有效地采用自主化、探究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討論、交流,使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
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我經常使用開火車的方式來鍛煉每一位學生的識字能力。用分小組和分男女生的方法進行比賽讀課文,寫字,說話等活動,讓課堂成為每一位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中高年級的學生對于小組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逐漸增強,所以我組織他們在小組內共同討論、互相學習、分工合作、互相幫助,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都做學習的主人。
如在《回自己的祖國去》一課的分角色朗讀教學中,所有的學生都爭先恐后地想扮演文中的角色。可是課文中只有三個角色,為了面向全體學生,我將學生分成三大組,老師讀旁白,每一組承擔一個角色,進行朗讀,讀完后,學生對課文思想已經有所感悟,接著我再請出四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分角色朗讀,在他們感情飽滿的朗讀下,同學們顯然很激動,我明白他們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了共鳴,他們感受到了華羅庚的愛國和報國之心。這時,我請學生在各小組內分角色朗讀,學生們更是激情飽滿。在這個閱讀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從始至終全程參與,全員參與,在讀文中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心靈的對話,與自己思想的對話,學生感受到的是華羅庚熱愛自己祖國的“人性美”,同時也感受到了課文語言文字的精美。
總之,教無定法,教學有法,貴在創新,重在實效。我們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在民主與平等中求得學生也包括自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