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司馬遷在《報仁安書中》有過一段這樣的論述:“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這些例子足以證明挫折的意義。所以挫折對于一個人的人生來說,不是一個滅頂之災,而是一個很好的轉折點,那么如何運用這樣一個轉折點,讓人生轉向光明與成功,而不是黑暗與失敗呢?那么就需要我們在人生的起步階段做好挫折教育,提高幼兒的耐挫性。
【關鍵詞】幼兒 挫折 耐挫性 21世紀,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將占主導地位,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將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發展、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的水平,教育將始終處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廣泛應用并導致教育系統發生深刻的變化,終身教育將是教育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共同要求。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讓人們充滿了壓力,充滿了危機感。也正因為這樣,現在的家長更加重視教育而且是幼兒的教育,希望幼兒可以贏在起步線上。那么如何去教育,采取怎樣的教育方式,是家長和我們老師一直在思考,急于解決的問題。
正如馬俐琴所說,挫折是上天送給孩子的禮物。那我們老師與家長就應該明確挫折教育應該是承受挫折能力的教育,而不是單純的受挫折,吃苦的教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會有愉快的創造,也會遇到各種挫折,即所謂的“閉門羹”。心理學家認為挫折就是“當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受到障礙或干擾時所表現的情緒狀態,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活內容之一”。
人生往往就是這樣:成果未成,先嘗苦果;壯志未酬,先遭失敗。拒絕挫折,就等于把成功拒之門外。然而如果在幼年時期受到積極的挫折教育,他就會理順受挫折的情緒,積極地去面對,給自己開拓出可以容納自己奮進的心境;如果在幼年時期缺乏積極的挫折教育,長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招工無名等挫折時,就會爆發嚴重的“人生危機”。
現在,不少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衣、食、住、行等,而忽視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勞以及向困難挑戰精神,而這些“精神上的東西”遠比物質的東西重要很多,精神上的東西也正是適應社會高速發展,培養跨世紀人才所必須的,也是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必須具備的;因此我們要重視挫折教育。從以下方面來發掘孩子的耐挫性。
1真實感知循循善誘,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態度
1.1挫折教育的關鍵是讓孩子對挫折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和理解,同時這也是我們進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
幼兒年齡較小,不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具體而形象的。我們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時,可以為他們提供準備有教育意義的動畫片或圖畫書,如《黑貓警長》、《小鴨歷險記》;或者是家長、老師的親身經歷;或者是身邊的小朋友經過失敗而成功的小故事,幼兒通過對這些真實可感的事實直觀地了解事情發展的過程,認識到生活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有苦也有甜,從而對挫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初步的認識之后怎樣來提高幼兒的耐搓性呢?只有讓幼兒遭遇困難,并在克服困難中充分感受挫折與失敗,才能讓他正確理解挫折,樹立戰勝挫折的信心。也才能培養他們不怕挫折、勇于挑戰挫折的能力。
1.2幼兒挫折教育的第二步就是要破除幼兒的依賴性。
作為老師應該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他們去實踐自己的想法,讓他們意識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的,而不要一味地尋求別人的幫助。
如有一次,班里有一個年齡很小的小朋友, 他平時吃飯都是老師喂的,但是這一次我就故意不喂他,也不理他。等過了一會我看見他還不動手吃飯就一直坐著不動,我走過去問他:“朗朗,你怎么不吃飯呢?”他說:“我在等你喂呢。”我立即鼓勵他,讓他有信心去自己吃飯。朗朗長大了,可以自己吃飯了,可以跟別的小朋友吃得一樣棒。老師相信朗朗可以做到哦!他很無奈地看了我一樣,在看看勺子,用求救的眼神再一次看我,我很堅定地告訴他,朗朗可以的,可以像別的寶寶一樣。他終于自己抓起勺子,不嫻熟地吃起來。這頓飯朗朗吃的很慢,桌子上也很臟。但是我夸了他,給了他一個小貼畫。朗朗很開心地笑了,說:“老師,我明天還自己吃,好嗎?”經過這樣的鍛煉(如下圖所示),
幼兒心理變化圖解
讓幼兒明白什么事情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生活中無 論是快樂、失望,還是困難,都要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經歷。這樣他才會有豐富的人生。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會做錯事,但是人在小時候,誰不會犯錯呢,就連那些有名的科學家小時候也會遭遇失敗、挫折,如愛迪生、張海迪……重要的是他們在遇到困難、失敗的時候沒有退宿,而是勇敢地站出來,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困難。經過這樣的講解,這樣引導,孩子才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未來的多樣的挑戰,去適應日新月異的變化。
2家園教育同步,利用困難情境訓練幼兒。
幼兒的活動范圍有限,許多挫折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會碰到的。老師在利用身邊的實例進行挫折教育的同時,還要注意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情景和機會,讓幼兒得到鍛煉。為了提高幼兒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我們可設置難度不等的情境,讓幼兒逐步經受磨練,有目的地去培養他們的耐挫力。
比如說比賽、批評、延遲滿足等方法,可以鍛煉幼兒的意志,增強他們對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承受失敗、打擊的能力。就拿游戲來說,它是幼兒最基本的、也是最喜歡的活動,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容易接受和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我們班的皮皮同學是一個非常認真刻苦的小朋友,小小年紀,可以有很強的毅力來學習,每天的學習內容都可以掌握得很好,所以他一直是小朋友眼中的榜樣,老師眼中的優秀兒。每天都可以收到老師的表揚,小朋友羨慕的眼光。可是這樣的皮皮也有缺點,那就是他無法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無法承受一時的挫折,老師一直在尋找機會,讓他可以意識到自己的缺點。終于有一天,皮皮不開心了,為什么呢,因為他不會騎幼兒園的腳踏車,無論他怎么努力都無法讓腳踏車行走。這下他的自尊心收到了打擊,他不愿意玩腳踏車了,他不愿意面對小朋友的看他的眼神。我抓住機會,給他講道理,講解騎腳踏車的竅門,并讓小朋友幫助他一起練習,經過努力,他學會了。很開心呢。后來,我仔細觀察皮皮,發現他開始愿意接受小朋友的建議,愿意跟小朋友合作完成一項任務了。看懂他的變化,我很開心。在游戲時也可設置一些人為的障礙,讓幼兒自己解決……如讓幼兒之間出現觀點不一致而鬧矛盾應該怎么辦;戶外游戲時引導幼兒鉆爬黑暗的山洞。當在游戲中出現矛盾,出現觀念的不同,他們會為了游戲而屈從另一方,這樣慢慢的克服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在不斷地磨練中學會與人相處。
3借助榜樣的力量
幼兒的思維具有直觀性,生動活潑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動幼兒。因此,要善于利用生活中那些活的事例來教育孩子,樹立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幼兒摔傷,擦傷等情況。這時,作為教師應盡可能平靜地對幼兒說:“沒關系,老師和你一起到保健室包一下就好了,我們下次注意就行了哦。”或者說:“沒關系,很快就會好的。我們XX是最勇敢地呢!”老師這樣的行為給了幼兒很好的暗示,使幼兒自然而然地學會怎樣坦然地對待挫折,怎樣勇敢地面對未來。
另外,教師和家長也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為孩子樹立榜樣,教育孩子勇于面對困難,面對挑戰。如在游戲“跳障礙物”時婷婷會說:“老師我怕,我能不能不跳”。這時我說“別怕,你可以的,你看別的小朋友都能跳過去,你也一樣能做好。老師相信你!”或者說“我相信你會跟其他小朋友一樣勇敢的哦。”這樣在榜樣的力量下,孩子會變得的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勇敢,增添了戰勝困難的自信。
其實,事物的發展有它自己的發展規律,就像大自然一樣,人們必須有規律有節制地去改變,要不然會破壞它自身的發展。幼兒也一樣,我們在進行挫折教育的時候,必須掌握一個“度”。幼兒個體素質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一味地設置障礙與挫折,這樣會讓幼兒有挫敗感,產生“無能”的感覺。挫折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讓幼兒可以正視挫折,在遭遇挫折時可以調節心理,坦然地面對挫折,讓幼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總之,教會幼兒如何面對挫折,戰勝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也并不是可以追求就能夠得到的,關鍵是順其自然,順應幼兒的年齡發展規律。在生活中一定要杜絕任何的放縱與遷就,以減少幼兒依賴性的產生;在生活中注重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只要持之以恒,鐵杵都可以磨成針,相信我們“蜜罐罐”里長大的幼兒也一定會形成自己良好的耐搓力。 【參考文獻】
[1]《挫折教育—用逆境培養最優秀的孩子》 馬俐琴 朝華出版社 2009、 11
[2]《幼兒早期教育中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3]《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年第二期 《論幼兒挫折教育》
[4]《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