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篇文章介紹的是有關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在傳統實訓課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中造成了學生產品質量意識不正確的現象,使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相脫節,面對所存在的問題,筆者針對機械專業實訓課的特點對教學模式進行了嘗試性的改革,提出了準生產式教學模式,將之前的訓練課題產品化,訓練過程工廠化,教學評價企業化的“三化”模式,希望能夠通過對教學模式的改革來改變現狀。
【關鍵詞】機械專業 教學模式 實訓課 改革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越來越多的初中生選擇就讀中等職業學校,但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現狀能否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是否能夠體現行業的先進性、超前性、引導性,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職教人去思考。面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所形成的不正確產品質量意識,都不利于學生將來的就業,所以必須通過對實訓課教學模式的改革才能解決當前實訓課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正確的產品質量意識和良好的勞動習慣,與企業真正接軌,使學生有身臨工廠的感覺,為學生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1調研現狀
2008年浙江省啟動了對中等職業學校數控技術應用、服裝、汽修、旅游四大專業的課程改革,把原有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專業實習”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進,衍生和引進了理實一體化、雙元制校企合作、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等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為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國內的中等職業學校很多都在嘗試著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都在不斷地改進,盡可能的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力爭適應社會的發展和企業的需求,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不管是衍生出的新方式方法,還是國外引進的教育制度,在應用到我們自身的教學中時都不能照搬照抄,這一點歷史已經證明。如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是在德國特有的國情下實施的。雙元制是一種國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即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擔負培養人才的任務,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該模式是德國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德國的企業中應用很廣。如果將雙元制放在中國進行實施,最大的困難就是校企雙方的雙贏問題,因為我國沒有立法規定校企如何合作辦學,目前我國的校企合作還是停留在個別現象,而且地方差異很大,合作的程度也不同,有的甚至就是掛了個牌子,沒有真正的合作辦學。
2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實訓課中學生的管理難度大
由于實訓課的特殊性,它與課堂教學有明顯的區別,在實訓課中對學生的管理對實訓課的正常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實訓課中管理學生的難度越來越大,花費了實習指導教師的大部分精力,嚴重影響了實訓課的正常教學。
(二)學生的產品質量意識薄弱
中職學校機械專業的學生是未來的技術工人,是機械制造行業的主力軍,他們的產品質量意識的培養對于中職學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實訓課教學模式決定了對學生產品質量意識的培養的先天不足,造成了學生的產品質量意識淡薄或形成錯誤的產品質量意識。
3創新實訓課教學新模式
準生產式教學模式是在職業學校的實訓場所內模擬出企業生產的環境,使學生在學校里就能夠體驗到企業的環境和氛圍,熟悉本專業的工作崗位,增強就業后的崗位適應能力。
傳統的實訓課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造成了學生產品質量意識不正確的現象,使得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脫節,學生畢業后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工作崗位。具體現象是這樣的:傳統的實訓課教學模式中,實習指導教師是通過考試的手段來檢驗學生的技能水平的(包括技能等級考試),一個零件如果滿分是100分,學生能得到60分以上就是合格,90分以上就是優秀,而真正的產品不是這樣的,一個零件滿分是100分,最終就要把它做到100分,差一分就是有缺陷的產品。學生長期在校內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就形成了不正確的產品質量意識,這對將來步入工作崗位是很不利的。準生產式教學模式能夠介于學校的技能訓練與進企業定崗實習之間,解決一些沒有條件能夠真正實現校企合作的學校的教學需求。
4改革后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
利用中等職業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在學校的技能實訓場所真實的模擬出企業生產的環境,學生在這個模擬的“工廠”內都有各自的崗位。各個崗位的設置要通過對企業的調研來確定,切實符合企業的用工要求。
準生產式教學模式并不是真正的加工產品,而是將之前的訓練課題產品化,訓練過程工廠化,教學評價企業化的“三化”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并沒有增加教學成本,也不會受到真正的校企合作所受到的種種限制,是一種純粹的,在學校內的教學活動。課堂的成員組成依然是老師和學生,只不過老師變成了“車間主任”,學生變成了“機床操作工”、“工藝員”、“檢驗員”、“程序員”等。
(一)研究方法:
①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原則。
②主要采用實驗法、觀察法。
(二)準生產式教學模式具體實施方法:
①相關制度的制定
為模擬出真實的工廠環境,需制定出相關的規章制度,學生在進入實訓車間前要對所有的制度進行學習,使學生從思想上先重視起來。
②教學條件分析
我校普通車工實訓車間有14臺CA6140型車床,一間砂輪房,一間工量具管理室。以學生20人為一班進行實訓課的學習為例,每臺機床一名操作工共14人,刀具管理員1人,工量具管理員1人,檢驗員1人,后勤員1人,技術指導員2人。 各組人員之間定期輪換。
③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由實習指導教師專門設計,零件的設計要符合相關技術等級的要求,包含相應的技能,零件可分多道工序加工,以便于教學的實施。或者,由若干個零件組成的一個配合件也可以。
④教案的編寫
教案的編寫要區別于傳統實訓課的教案,因為學生的崗位較多,涉及到的專業知識也較多,這就要求教師在編寫教案時要有充分的準備,將所用到的專業理論知識融入到學生相關崗位的工作中,使學生在工作中不知不覺地就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專業理論知識。
⑤學生的管理
學生的管理采用用制度管人的方法,實習指導教師要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不能讓學生出現散漫,消極等現象,真正用企業員工的標準嚴格要求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和正確的產品質量意識。
⑥評價方式
采用責任制。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工作崗位,都有自己的職責,正常的“生產”需要每一位同學的密切合作才能順利完成。每位同學初期都會有一個基本分數100分,在“生產”過程中若在某個環節出現問題,追究相應人員的責任,每次扣5-10分。做得好的同學沒有工作失誤就會得到比較高的分數,反之,分數就比較低。
課程改革效果的評價,主要取決于培養的畢業生是否受到企業的歡迎,企業說滿意就是對課改的最好評價,因為我們的課改就是為了貼近企業的需求,根據崗位要求制訂教學計劃,同時也滿足了在市場經濟下,技工學校的準確定位。職業教育也是終身教育與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中才能體現其自身的重要價值。【參考文獻】
[1]中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網 作者:王明達
[2]《教學模式(第七版)》 作者:喬伊斯
[3]《教學設計中的任務分析》 作者:楊心德 徐鐘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