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的指導思想、目標、教學方式要求等已發生了巨大變化,要適應這種變化,從思想和行為上修正自己,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改變行為習慣;積極進入新角色,建立良好的教學關系。
【關鍵詞】新課程 教學行為 教師教學行為能否適應新課程的要求,課改的關鍵。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注重的是技術技能的傳授和身體素質的提高,而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注重學生的發展,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以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行為習慣,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新課程的精神與價值才能在實踐中得到真正體現與落實。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應體現在對課堂教學的宏觀調控上,一些方面,體育老師有著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從體育教學的全過程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課程理念與行為習慣
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外在表現。更新觀念,提高素質,才能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以往的教學改革,都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我們首先應從課程理念和行為習慣入手。
(一)樹立正確的課程理念
課程理念是對課程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思想觀念和哲學觀點”的體現,是教育價值取向的反映,我們“以健康第一”為指導,在學習方式上發揮學生的自主與合作學習能力、探究與發現的精神,突出學生的“發展”,這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價值;我們應抓住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實現教學目標,以達到最終目標;在關注“差異”上,我們更應該尊重差異,賞識差異。我們應積極了解和分析學生這些差異,并以此來確定我們的教學目標,“以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這才是我們的真正目標與價值追求。因此,樹立正確的課程理念應從學生的“健康與發展”出發,全面把握新課標精神。
(二)改變不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行為習慣
養成好的“習慣”是育人的重要手段。其實好的教學行為也需要養成習慣才能得到鞏固和發展。哲學家培根說:“一切天性與諾言都不如習慣更有力,它可以主宰人生”。這說明了習慣能約束人,但也更能改變人。因此,在實踐新課標的過程中,我們應積極改變那些我們習慣的可能是錯的或落后的理念與行為,從習慣上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與行為,重新確立好自己的教育理念與價值追求,逐步養成與新課標相適應的教學行為習慣,這可能也是教師自我塑造與價值實現的一個起點。
2正確把握角色
新課程下教師教學行為不但理念到位、意識到位,角色更要到位。理念屬于精神范疇,而角色具有現實意義。合作與交流、組織與管理是體育的重要特性,也是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與途徑。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更應該注重角色到位。
(一)是學習的合作與交流者
合作與交流是新《課標》所提倡的教學方式之一,課堂交流與合作是師生間以理解的方式共享知識經驗、分享思想情感與成功的過程,也是不同觀點的交鋒,使學習者的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以彌補個體上的不足,也是人際間的相互溝通、相互認同、相互接納過程和自我發展的過程。我們知道只有學生喜歡的教師,學生的學習任務才能更好地完成,作為教師,應積極與學生交流互動,“理解學生,教在心靈”,做一個積極的合作與交流者。
(二)是活動的組織者
組織教學是體育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體育課的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在較大空間范圍內進行,突發因素多,學生差異大,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課堂氛圍、調動與協調上下功夫;與學生平等合作、交流對話,也要強調“有序”地學習,否則體育課就成了“放羊課”,其不測因素就有可能發生。因此,沒有組織就沒有體育課,體育教師應是一名優秀的組織者。
(三)是教學的管理者
課堂管理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對課堂中的人、事、時、空等因素進行協調的過程”。體育教學是在較大空間范圍內進行,活動的自由度較其他學科大,在一個時空內可能是幾個班級上課,這就存在著教師在班級規范與學生個性需要之間的對立、本班與其他班的矛盾等等。這就需要體育教師在管理好本班的同時協調好與他班的關系,以及教師之間的關系。有效的體育課教學取決于有效的管理,體育教師應是一名出色的管理者。
3建立良好的教學關系
建立良好的教學關系是我們有效地進行教育教學的必要條件,也是新課標下教師教學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尊重、激勵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師生的情感交流才能通暢,教學才能有成效。
(一)尊重和激勵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和價值,尊重與被尊重是相互的,優生要愛護,后進生更要呵護,否則,我們就很難得到全體學生的支持。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激勵他們,體育練習有時是很枯燥和很累的,但面對學生的努力,教師應大加賞識。
面對學生的創新想法,教師應積極支持,面對學生的失敗,教師應熱情引導與激勵,這樣,讓學生始終處于被激勵與賞識的氣氛之中,只有把這種關系把握好,他們的求知欲與練習的積極性才可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二)平等相處,公平對待
在體育教學中平等最能體現放松、行動、興奮、情緒和樂趣,學生的態度情感才能真正表現出來。只有整個教學處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才能調動出來。我們知道,只有受學生尊重和喜歡的教師,才可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也就是這個道理。
(三)共同參與,相互學習
在新課程下的教學活動應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關系應是互相尊重與激勵,彼此敞開心扉、相互認同與相互接納的伙伴關系,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既是教師,也是學生,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在知識爆炸和信息交流多元化的今天,學生獲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師多,教師向學生學習應是“不恥下問”的教學行為,也是教師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在共同學習的課堂上,也是教師與學生信息交流、互動學習、心靈溝通和情感交融的最好方式。通過共同學習,結合成學習伙伴,教師才可能解讀學生,提升自我,使教學水平得到升華。【參考文獻】
[1]《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本,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
[2]《現代教育技術》,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
[3]《成功學全書》,田野 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