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行扎實的語文基本功訓練,要聯系生活,善于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還要關注教學細節,追求和諧的語文課堂、富有靈氣的語文課堂,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搖籃,精神棲息的家園。努力創設理想課堂,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才能務實、高效,充滿人性。
【關鍵詞】興趣基礎細節積累創新 葉瀾教授說過:理想的課堂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我們的課堂需要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所以我追尋詩意語文,追求真實,扎實,簡約,富有靈氣的語文課堂,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搖籃,精神棲息的家園。努力創設理想課堂,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么樣的生活?下面談談我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意見。
1語文教學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來自于對老師的喜歡。所以,老師平時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做朋友,讓學生喜歡自己。師生關系融洽了,學生對學習語文就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興趣有了,學生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漸漸地學生喜歡上語文,學習的興趣成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后勁力量。
2要進行扎實的語文基本功訓練。
楊再隋教授曾說過:“語文課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課。說到底就是學生學習說語文、講語文、讀語文、寫語文、用語文的課。”要采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抓住關鍵文字, 品讀精妙詞語,咀嚼文章的神韻,從而在心靈上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促使學生語感不斷地增強。
例如;結合語文課本中每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有選擇地開展以下活動;一是背誦比賽。采用小組為單位進行背誦比賽的辦法,可以較好地激發學生背誦的興趣,提高了背誦的速度,節約學習的時間;二是故事會。在語文課本中,有一些課文內容比較淺顯,故事性比較強,學生學起來也不太難,如《楊氏之子》等,可讓學生先自讀,讀后讓學生講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教師恰如其分地進行點撥,效果也很好;三是朗讀比賽。像《匆匆》等語言精美的散文詩歌,可以先讓學生課前預習朗讀,然后課堂上隨機抽人朗讀,學生互評,教師點評,這樣,不但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也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3教給學生學會積累,提升知識儲備。
學生知識的增長是點滴積累而成的,因此語文學習要由少到多、由淺到深的積淀,這種過程積累顯得尤為重要。積累就是將摘抄內容熟練背誦,牢記不忘,久而久之,無形中你身體里儲存的“糧食”就多了。在教學中,我利用課前5分鐘,開展背誦展示活動。每天背誦的內容不同,概括為“一段二句三詞一整篇”,一段即周一背一段優美段落、詩詞;二句即周二被兩個名言警句、歇后語或俗語等;三詞即周三、周四背三個積累好詞,說意思并造句;一整篇即背一篇精美文章。在課堂中增加學生的背誦量,根據文本內容的不同,或多或少的積累背優美段落,不斷鞏固背熟練,力爭篇篇課文有背誦,記憶內容要熟練。通過最大限度的記憶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另外通過兩周一次的“背誦大展示”活動,讓學生默寫強化,從中盡情享受識記的樂趣。
4聯系生活,善于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論啟示我們:一個自呱呱墜地而長大有為,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其思維、認知、情感、語言、詞匯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對語言的感受、認知、學習、發展,是活生生的,實實在在的,最具有魅力與滲透力的,課堂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就會學得活潑生動。作為一線的老師,在教學中應挖掘和利用學生的創新思維,巧妙地將課堂教學引向生活,注重課堂之源——生活。例如,在《坐井觀天》的教學中,我以文本教材為載體,讓課堂教學貼近于生活,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賦予課堂以生命和活力,讓語文課堂因生活而精彩。
5關注教學細節,追求和諧的語文課堂。
新課程理念需要我們關注教學細節,倡導“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是在課堂上,要扎扎實實地落實這些新課程理念,要真正實現新課程改革的這些教育教學目標,就沒有理由忽視教學細節,必須要把新課程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環節當中。因為任何一個細節它一定都浸潤和包含作者或教師的課堂理念,這些細節有的時候是預設的,有的時候是生成的。
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第二課時,在研讀父親這一板塊中,我在教學“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衣服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這個重點句子時,引導學生進行了三次朗讀。(一讀)當學生說父親挖了很長時間,我追問:“同學們,36小時,那是2160分,129600秒呀!如果從現在開始挖,父親要挖到什么時候,”當學生回答后,師導:“時間是如此漫長,你能用你的朗讀讓大家感受到嗎?”(二讀)想象一下,在這36小時內,父親必須承受哪些痛苦呢?(引導學生體會父親不但身體上承受著巨大的痛苦,而且還承受著心靈上的煎熬)同學們,父親僅僅忍受了36小時的痛苦嗎?(不)你從哪兒看出?(省略號)這省略號在你眼中,它就像什么?對!這省略號就是父親那粒粒汗珠、點點淚花、滴滴熱血、道道傷痕……讓我們輕輕地讀這段話,用心地體會父親挖掘的艱難。(三讀)讀著讀著,你的眼前出現了一位怎樣的父親?(滿臉灰塵,渾身衣服破爛不堪,像個要飯的;雙眼布滿血絲;疲憊不堪;狼狽……)為了救兒子,這位父親忍受了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啊!正是因為愛,父親才能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整整堅持了38小時。此時,老師的心被深深感動著,從你們的眼神中,我感到了你們也被深深感動了,那就讓我們用朗讀讀出我們心中的感動吧!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個慢慢積累,逐步提高的過程,因此不能圖快,只能一點點兒的充實,像充入空氣的氣球慢慢鼓起來,像一條條小溪匯聚成江河那樣,樂此不疲。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務實、高效,充滿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