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年的教學以來,我認為小學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解決問題則是數學思維的核心。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它不僅是實際教學的需要,也是新課改的需要。新教材不僅重視對數學知識結果的掌握,而且更關注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充分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中的解決問題”不僅是我們數學教育的目的,又是數學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特別是解決應用問題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小學數學中,占有的很大比例,并且貼近我們現實生活,我們也可以利用所學到的應用題來解決實際的問題——貸款、存款利率問題;費用的支出和收入、盈虧問題;行程問題;工程問題……。因此,可以說學會解決應用題是我們生活的需要。值得我們認真的去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要把握住解決問題方法,注重指導,從而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解題策略。
在我的應用題的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訓練,思維訓練;把學生定于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間的合作交流。這樣才能提高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對應用題的解決分以下幾個步驟:讀題——畫圖——思考——列式解答,現分述如下,希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應用題。
㈠讀題,是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應用題是用語言表述的一類題型,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需要用心、用腦、集中注意的讀;要培養學生反復、仔細、邊讀邊想的讀題習慣。讀題時要訓練學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不讀斷句,養成自覺通過默讀理解題意的習慣;也就是讀題時,初步了解題意,首先要感知信息數據,其次要讀出每個詞、術語的實際含義,最后要重點掌握題目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例:用一長2米的鐵絲圍城一個長方形,使長是寬的4倍,求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分米?
在讀這個題目時需要通過大腦反映弄清三個問題:
(1)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分米?
(2)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周長有什么關系?
(3)誰是誰的幾倍?怎樣建立長和寬的關系?
㈡畫圖,就是對題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用圖或線段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往往是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更有效的手段。如:上述中的例題,我們可以先畫一個長方形,把寬看作單位“1:”份,長為“4”份,則周長為“10”份,把20分米平均分成10份;即得寬的大小;又如“一條公路第一天修的長度和剩下的長度之比是3:4,第二天再修18米,正好修了全長的50﹪。這條公路全長多少米?”像這些用畫圖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把抽象的問題直觀化,以致學生很容易理清數量之間的關系,從而順利的解決問題。
㈢思考,學生讀題后,獲取了已知、數量關系和問題,接下來就是在大腦中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對數據、數量關系進行邏輯推理、分析,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這就是思考。一般來說,有兩種思考方法:
(1)順著思考,即由已知——結論,從已知中獲取信息,一步步推出過程量,一直到求出結果;
(2)倒推法,即從問題入手——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知道些什么條件,這些條件是題目中的已知的,還是未知量,要知道這個未知量又需要什么條件,需要什么樣的數量關系來解決,直到在題目中找到已知。
例:我們家果園里有5行蘋果樹,每行18棵;有2行梨樹,每行5棵。問蘋果樹是梨樹的幾倍?
解:我們可以用圖把思考過程表示如下(順推)
綜上,思考應用題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中心環節。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引導,切實做好學生的引導者,設法調動學生的大腦器官。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余地,為學生提供一個獨立思考的機會。
㈣列式解答,指的是學生根據題意的分析列出完整的式子并解答。學生需要把剛思考的過程用數字的形式表示出來,所寫的式子,要讓別人看了也完全明白你的思路,這樣才是一個漂亮的式子。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做題比較粗心,有順序顛倒的,有漏寫式子的,所以同樣需要錘煉。數學必須有嚴謹性,在解應用題時,題目中沒有出現過的數字是不可以出現在題目中的,即使是顯而易見的數字也需要你進行一定的說明。如:應用題寫的時候要注意,如果是方程應用題,學生的解、設就是不可或缺的。所列的方程未知數后面并不需要有單位名稱。但如果是一般的式子,單位名稱則需要寫上去。當然求比率、分率等是沒有單位名稱的,……。其實要完成一道應用題,每一個部分都不可以忽略。所以更需要學生通過前面的認真讀、仔細劃,努力想才能最終完成好一道應用題。其次,對應用題解決,不僅要做到以上步驟,而且要掌握基礎知識和各種基本運算法則,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的督導訓練;每學完一道題后,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總結:對該類型題進行再一次分析、進一步解剖題干、挖掘其等量關系,例如:行程問題(路程=時間x速度)、工程問題(工作總量=工作時間x工作效率)、利率問題……。
總之,應用題中面對包羅萬象的實際問題,教師必須采取有效的策略,注重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親歷解決問題的過程,積極主導學生豐富生活積累,加強體驗,充分“熟悉”生活和理解各種數學問題;從而真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在數學上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