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感是在學習、理解、積累知識過程中產生的對語言文字的領會和感悟能力,是一種較高級的綜合能力。許多學生在做數學題時,理解不了題意,解決不了問題,或理解題意發生偏差解錯題。這都是因為學生數學語感能力不夠。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數學閱讀能力訓練,注重教學手段的直觀性,突出數學語言表達的邏輯性,不斷引導學生總結提煉數量關系,使學生形成敏銳的數學語感,學好數學。
【關鍵詞】數學語感 閱讀直覺性 邏輯性 概括性 敏銳“語感是人對語言直覺地感知、領悟、把握能力,即對語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剎那在不遐思索的情況下有關的表象、聯想、想象、理解、情感、推理等主動、自覺地聯翩而至,這樣一種心理現象是一種直覺。” 語文教學非常強調語感的訓練: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文的銳敏的感覺。”。
同樣數學教學也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語言感悟能力。表現在做同樣的一道習題時,有的學生一讀就能明白題目的含義,抓住關鍵字詞,從而順利地找出數量關系,解決問題。而有的學生卻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他難以把握題意,不能充分理解已知條件和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更談不上進行有條理地進行邏輯推理,所以解決問題就很困難。因此良好的數學語感會讓學生學數學變得自然、輕松、容易,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那么怎樣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語感呢?
1指導數學閱讀技巧,培養學生數學語感。
數學語言的語感包含著積極的思維活動,是思維活動經驗的結晶。語感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平時教師就要在閱讀中加以點撥、分析,提高學生對數學語言的感受力。
數學中的“讀”集中在讀概念、讀法則、讀題等方面,這與閱讀語文的文章不一樣。語文強調反復閱讀, 讀出感情和意境來,數學的讀要讀出語言文字的邏輯性和科學性來。隨著年級的升高,可由教師范讀、領讀逐步過渡到集體讀、指名讀、自由讀、默讀等。要重視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
①在閱讀中抓關鍵字,迅速理解題意。如“用58去除930,商是多少,余數是多少?”讀題后啟發學生思考:要抓住哪個字才能正確解答本題。強調讀題要細心,解題會抓重點。
②在閱讀中抓重點詞,深刻理解語句含義。如概念“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讀完后讓學生用筆劃出認為要重點關注的詞語,體會它的含義,并通過正誤句子的辨析,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③在閱讀中抓中心句,提煉精確的數學語言,描述數學事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關于商場促銷活動的實際問題,會有一大堆描述事由的話,教師只要引導學生抓住這樣幾句話就能解決問題:原價多少、現價多少、打幾折。所以去除繁雜語言的干擾,引導學生學會抓關鍵字、重點詞、中心句,可以使學生直視問題本質,學會數學閱讀,提升數學語感。
2注重教學手段的直觀性,培養學生數學語感。
所謂直觀教學,就是把抽象的語言文字利用圖、現實生活場景、實驗等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一讀到此類題目眼前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事情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題意,順利地解決問題。例如“汪伯伯準備在一塊長70米,寬55米的長方形空地上栽果樹。已知平均每5平方米栽一棵樹,這塊空地大約栽了多少棵樹?這樣的題目學生易犯難的是乘5呢,還是除以5呢?因為學生頭腦中沒有這樣的表象,故沒有這樣的語感,一讀題目稀里糊涂是乘5呢,還是除以5。所以遇到此類題目讀完題后教師可用課件展示場景或引導學生畫圖,理解每5平方米栽一棵樹與長方形空地的面積關系。然后引導學生將圖移植到自己的腦海里,擦去圖,讓學生聯系頭腦里形成的畫面再解答;多次練習后要引導學生總結,以后再遇到有關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要邊讀題目邊在腦海里形成畫面,這樣可以幫助理解題目的意思,快速生成解決問題的辦法。直觀教學訓練學生語感,在“找規律”的問題中作用尤為突出。如“3件上衣,2條褲子,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同樣也在頭腦里浮現3件上衣在上面,2條褲子在下面的畫面,然后根據畫面考慮一件上衣可以搭配2條褲子,3件上衣一共有3×2=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以后再碰到類似的題目都可以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再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數學聯想幫助學生快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正確解決問題。
3注重數學語言的邏輯訓練,培養學生數學語感。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效率低,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思維活動中語言的工具功能未能充分發揮。教學中多是由教師講解問題,學生缺少語言實踐的機會,或是教師對學生數學語言的理解與運用,其目的、要求與學生初步邏輯思維發展水平滯后,認為學生會做就行,不一定要說出個所以然,從而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新課標指出“要逐步培養學生能夠有條理有根據地進行思考,比較完整地敘述思考的過程。”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復述練習,緊緊結合學習內容,巧妙地加以指導,幫助學生把思維內部的無聲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變“意會”為“言傳”,加強說理和邏輯思維的訓練,體現“悟性”,發展學生的語感。例如用假設法解決問題:四(二)班50名學生去公園劃船,大船每條坐8人,小船每條坐6人,一共租了7條船。大船、小船各租了幾條?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圖表分析解答后,還必須指導學生復述解題思路:如假設7條全是大船,一共能坐7×8=56(人),比總人數多了56-50=6(人),就要把一些大船換成小船,換一條少8-6=2(人),應該換6÷2=3(次),因此小船有3條,大船就是7-3=4(條)。這樣讓學生反復說,再換成假設全是小船練習說,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從中感悟問題的特征,形成解題的策略,增強語感的直覺性,讓學生一讀到此類題目腦海里就會生成正確的解題思路。
4總結、提煉數量關系,培養學生數學語感。
低年級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一些實際問題大都以情景圖的形式呈現,讓學生明白事情的內容并內化為數學問題,從而形象地理解數理關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了這樣的數學學習經驗的積累后,到了中高年級,教師要有目的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提煉簡潔的數學語言,找等量關系,幫助學生快速理解題意,解決問題。如“小紅家到學校有845米”概括為“路程”,“她走了13分鐘”概括為“時間”,“小紅平均每分鐘走多少米”概括為“速度”,根據問題情境,引導發現三者的數量關系為:路程÷時間=速度,再變換已知條件和問題發現另外兩組數量關系:路程÷速度=時間,速度×時間=路程。在以后練習中不斷引導學生發現總結這樣的數量關系,形成敏銳的數學語感,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速度。
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數學語感的途徑還有許多,如:經常指導學生寫數學日記、數學小論文,條理清晰的敘述數學事情,表達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多說,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善于與他人交流,取長補短;鼓勵學生多做,積極參與各種數學活動,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為學好數學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鼓勵學生多想,遇事情多問幾個為什么,遇問題多想一些解決的方法,形成數學敏感,培養思維的靈活性,豐富學生的數學語言。